不同類型高校的會計本科培養模式研究
財會探索
作者:趙異娜
【摘要】本文從我國不同類型高校在會計學科建設與教學方麵的不同點出發,選取了典型高校為例,探討了會計本科培養模式的現狀,提出要充分發揮不同類型院校的學科特色優勢,及時反饋就業市場需求信息,健全校企連接環節,培養有高校特色的會計人才。
【關鍵詞】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特色 市場需求 校企連接
我國會計教育領域近年來不斷得出新的研究成果,會計實業界對於高校本科會計人才的培養也逐漸提出了一些新的具體要求。為了適應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不同高校針對不同類型的會計人才而設置的會計培養模式的進一步改革與完善迫在眉睫。
一、不同類型大學會計培養模式的比
(一)財經類大學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財經類大學以財經類知識為專業導向,強調培養學生的會計執業能力,教學主要以學生將來從事會計實務為主要目標。以南京財經大學為例,他們的課程設置中,專業主幹課的學分所占比例達到了46%,專業任意選修課達到了31%,類別選修課比例為23%。這樣的學科設置對於培養麵向就業的會計應用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工科類大學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工科類大學以工科見長,輔之以理工醫管多學科協調發展。廖果平、趙紅梅、王衛星、王文華(2012)的研究認為,工科院校會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應該走特色化路線,提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概念。以東南大學為例,其會計係本科專業培養方案中提出,本專業倡導“寬口徑、重基礎、理工文管交融”的辦學方針, 培養具有財務會計所具備的的專業素養、理論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級會計人才。但是對於學校的工科優勢並沒有很大的體現。
(三)綜合型大學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綜合型大學則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應淑儀、吳濤(2005)早在多年前就提出向國外會計本科教育借鑒經驗,提倡會計教育應當是終身教育,通過通識教育,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從而更好地麵對日益變化的市場經濟對於會計人才的不同需求。綜合型大學要走的路必然是培養複合型人才以及拔尖創新型人才。筆者從自己曾參與的對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人力資源總監的采訪中得出,他們更歡迎自主學習能力強,具有領導與組織能力的高校畢業生。
二、當前高校會計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同類型高校的會計學科設置沒有凸顯高校特色。
不同類型的高校應該及時把握市場信息,充分發揮高校自身的學科優勢與特色。以工科院校為例,目前工科院校的會計專業與其他院係基本沒有交集,培養形式單一。高校應當充分運用學科優勢,鼓勵不同院係專業的學生共同學習,成立課題組等,這對於會計係學生未來的專業化道路大有裨益。
(二)企業及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無法有效反饋到高校教育體係。
當下經濟發展迅速,就業市場信息的更新速度超過了高校課程改革的周期。劉永澤、翟勝寶(2009)提出在新形勢下,會計複合型人才必須具備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能力,知識麵涉及經濟、金融、管理、信息技術、國際貿易等多個方麵。多變的市場環境對於高校會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實業界與高校的反饋機製尚有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