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理解中文化背景知識的作用
高教研究
作者:王誌剛
【摘要】英語閱讀是學習英語的重點也是難點,閱讀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應了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本文從中西文化差異著手探討了學生英語閱讀過程中跨文化障礙的深層原因,分析了語言和障礙之間的關係,闡述了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通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於減少跨文化理解和交流障礙,提高英語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障礙 文化背景 語言因素
一、語言因素帶來的文化障礙
語言學家曾說過“語言反映著國家的特征。它不僅包含這個國家的曆史文化背景,也包含著生活的觀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下麵從兩大方麵來闡述語言因素對英語閱讀的影響。
(一)詞彙方麵。
詞彙作為語言的基本要素,深刻地反映了文化差異。有些英語詞語在漢語中有對應詞彙,所以在閱讀中,我們也許不會遭遇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閱讀困難;然而,也有許多英語詞語在漢語中找不到對應詞彙,這種現象叫“詞彙空缺”。同時,即便我們找到對應詞,有些詞語的詞義聯想和文化意象的差異也會導致語義不同,例如:peacock孔雀,中國文化中孔雀是吉祥富貴的象征,人們認為孔雀開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語中基本是貶義的,它不是強調孔雀美麗的一麵,而是強調其驕傲自大的一麵,下麵的英語短語就是這一觀點的真實反映,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個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the young peacock(年輕狂妄的家夥)。
英漢詞彙在語義和文化內涵上經常出現不等值的現象。英漢詞彙語義和文化內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現在概念意義、內涵意義和搭配意義三個方麵。
概念意義是詞語的基本意義。它是抽象的,和客觀事物沒有直接聯係。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詞語的概念意義,就會引起交際衝突。如:英語中的landlord (地主),capitalist(資本家)等詞在英語國家往往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由於過去深受封建社會和資本家的迫害,這類詞語在中文中有著極其強烈的貶義。中學時我們都學過,“Friday”是周五的表達,但是“Friday”也可以理解為 “得力的助手”,其意義出自英國小說《魯賓遜漂流記》中魯賓遜的仆人“Friday”。因而,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把某個英語單詞和其對應的漢語意思完全等同看待,而忽略了該詞的其他含義。
內涵意義是超出概念意義以外的意義,與客觀事物的本性和特點有聯係。兩種語言中有些詞語表麵上看起來完全對等,實際上其內涵意義隻是部分相同。如:“中學”和“middle school”,我們通常認為“中學”指小學和大學之間的學習階段,即初中和高中的總稱;但是“middle school” 在英語國家其實是指六年級至八年級階段,在此之前,學生們要接受五年的小學教育,在第六至八年級進入middle school 學習,然後再進入secondary school。類似的詞彙還有:“intellectual”和“知識分子”, “labourer”和“勞動者”,等等,其內涵意義都不能完全劃上等號。
搭配意義主要是指詞與詞之間的橫向組合關係,搭配往往是約定俗成的,不能把漢語中的搭配規律套用到英語學習中去。如:漢語中的“紅茶”在英語中應用“black tea”,英語中的“black coffee”在漢語則是“濃咖啡”,漢語中的“濃茶”在英語中則是“strong tea”,“beef tea”是“牛肉汁”而不是“牛肉茶”。英語中有king’s English 之說,它指標準英語,我們不能理解為國王的英語。我們在學習和日常交流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詞彙,稍有不慎就會鬧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