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句子。
跨文化障礙不僅存在於豐富的詞彙中,也存在於形形色色的句子中,其中也包括諺語和俚語。雖然詞的意思是一樣的,但由詞彙組成的句子表達不同意思。例如:It is true that the enemy won the battle , but theirs is but a Pyrrhic victory . 這句話中沒有生詞,但是如果不知道以下的故事,我們也是無法理解其含義的。皮洛士是古希臘伊庇魯斯國王,曾率兵至意大利與羅馬交戰,付出慘重代價,打敗羅馬軍隊,由此即以"皮洛士式的勝利"一詞來借喻慘重的代價。知道了這段故事那麼,我們就可以明白上句話的意思就是“敵人確實贏得了戰鬥,但他們的勝利隻是皮洛士的勝利,得不償失。” 又例如,在很多英語國家,人們都把百合奉為神聖的象征,《聖經·舊約·雅歌》中寫道:“他的戀人像山穀中的百合花,潔白無瑕”。百合花的珍貴之處在於它的潔白無瑕,如果為百合上色,那就是多此一舉。知道這些,再看下麵的句子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它的意思了。While it may seem to be painting the lily ,I should like to add somewhat to Mr. Wang’s excellent article . (我想給王先生的傑作稍添幾筆,盡管這也許是出力不討好多此一舉)。
二、跨文化障礙的根源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觀念,中西方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價值觀念。這些差異導致了不同的思維模式、道德和行為標準。跨文化障礙形成的根源是多方麵的,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麵論述:
(一)思維方式上的差別。
東西方在思維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別,中國人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而在生活態度上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比較注重實用。
(二)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西方文化張揚個性,強調維護個人利益,強化個人權利意識。個人主義是一切行為的準則,自我實現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人權神聖不可侵犯。而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是和合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諧。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崇尚天人合一,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強調以和為貴。傾向於形成一個凝聚力很強的整體,人們相信群體意誌應該決定成員的信仰和行為。
(三)獨立與從屬
獨立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傳統和獨立精神影響著年輕一代。教育模式、社會法則、學校和家庭在各方麵不斷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一般而言,18-21歲趨向於自己解決經濟和情感上的難題。交朋友、結婚和其他的個人事務是自己的事情,不需得到父母許可。同時,父母也不幹涉孩子的私事,包括婚姻、工作和愛好。在中國,老一輩總是告訴年輕人該做什麼、不該什麼。在做決策前,年輕一代總是依賴父母和別的親戚得到機會。西方人比較看重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會被視為弱者,在給對方提出建議時,不能使對方認為自己小看了他,不必教人如何做。中國往往是以為對方提建議來表示關心。
三、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
在閱讀文章時,我們會發現對於一些既無詞彙障礙又無語法障礙的句子或段落常常不知所雲。這是因為我們對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夠。每一個社會文化的溝通交流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沒有足夠的文化背景知識,讀者就無法理解文章的深層涵義。從一定意義上說,背景知識對理解的影響要大於語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