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凸顯“江蘇”元素
我省自主命題以來,在緊扣《考試說明》全麵考查學生地理知識的前提下,始終注意滲透鄉土地理的內容,可以說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江蘇”元素得到很好的體現。2011年第15、16題,以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的數據為依據,考查江蘇人口數量變化的地區差異、江蘇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特點及影響,第29題將江蘇和新疆兩省區進行對比,重點考查人文要素的差異及兩省區的協作途徑。2012年第21、22題以江蘇某科技產業園規劃示意圖為素材,考查工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江蘇工業生產目前正在由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升級,此題組的選材準確反映了江蘇省情。2013年第28題,以江蘇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內容為切入點,要求考生根據提供的材料,歸納我省城鎮化的地區差異並分析成因,進一步回答新型城鎮化的區位條件及其作用。2014年第19、20題圍繞江蘇綠茶文化,考查學生對“自然條件影響農業生產”的理解程度。
五、“比較法”成為試題設問的主要呈現方式
近年來,我省高考試題一直運用“比較法”考查學生比較、歸納、描述和闡述地理規律的能力。比較的角度很多:①以某一人文地理事物為切入點,比較其時空差異。2008年第27(2)題,比較我國東中西電力生產與消費的地區差異,2012年第29(1)題比較我國與美國兩大調水工程的背景與耗能情況的差異,2013年第28題,以我省新型城鎮化道路為研究對象,比較我省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地區城鎮化水平、城鎮化進程、區位條件、新型城鎮化道路發展戰略之間的差異。②以某兩個區域為切入點,比較其自然與人文地理事物差異與聯係。2009年第29題通過對A、B兩個沿海和內陸區域的比較,要求根據提供的材料歸納其經濟發展優勢的不同點,進一步分析如何加強兩區域之間合作開發,2010年根據提供的珠江流域、淮河流域兩自然區域的素材進行比較,得出兩流域汙染程度的差異,2011年第29題,直接將江蘇和新疆兩個沿海和內陸代表性省區進行比較,在比較兩省區自然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由此而產生的人文地理差異,2014年既有國內大慶和玉門兩資源型城市的比較,又有我國長三角和美國大西洋沿岸世界兩大城市群的比較。
根據以上特點,人文地理的複習既要構建人文地理知識網絡,全麵複習,又要關注熱點,幫助學生有效建模,合理進行知識點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