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樹立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新理念。
(1)凸顯“人本化”本質。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是一種更為個性化、具體化的社會道德。從這點出發,職業道德教育更要“以人為本”,並把它貫穿職業道德教育目標、內容、方法等各個方麵。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凸顯以人為本就是給予高職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體需要足夠的關懷,即必須結合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必須以學生就業為指導,以滿足學生在社會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等方麵的需要為本,促進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提高。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需要。從職業道德的本質來說,作為獲得性的同時是實踐中凝結而成的一種精神品質,需要外部的教育,但任何外部的影響隻有符合個體內在需要才能內化為品質。因此,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必須轉向學生,即學生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內化職業道德。最重要的一點是在職業道德教育中,從高職大學生最為關注的自我成長成才角度出發,激勵學生基於自發動機的學習和行為,使學生能夠運用一定科學的職業道德養成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等方麵的作用。
(3)目標定位的科學性。目標是導向性因素,反映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著力點。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目標具有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規定性和限定性的一麵,但從學生個體來講,更需要一種能力培養,一種相對穩定的職業道德內化。以此為基礎,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要科學定位。總的來說,目標要明確,要能夠給整個職業道德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明確的依據和指導;目標要全麵,要將認知規範、鍛煉能力和塑造信念相結合;目標要有實踐性,即可操作性,要由淺入深,有計劃地根據學生專業和學習的不同階段製定具體目標,實現分學段、跨專業綜合育人。
2.立足於職業意識培養,轉變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方式,增強有效性。
(1)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要立足於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需要一定職業意識的累積,對高職院校而言,在學生一進校就開始培養職業意識是非常必要的,這直接關係能否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接受職業道德教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必須立足於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明確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要以學生對職業的正確認識為前提,以能科學把握所學專業與職業的關係為基礎,以讓學生樹立“職業人”的思想認識為重點,以學生在專業學習訓練中不斷鞏固為關鍵,引導學生逐步完成由學生到職業人角色的轉變,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從一定職業角色認同中接受職業道德教育,形成積極健康的職業價值觀,自覺學習和遵守職業道德。
(2)運用“體驗”方式,深化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性”,增強有效性。大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樣要遵循德育基本規律。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不排除間接學習的必要性,但這種學習正如學者指出的那樣,應以“情感—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因為任何道德的學習完全不同於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並非單純地來源於主體或客體,而來源於二者的關係之中,是對於主客體關係的價值判斷和體驗,它強調的是個體的行為實踐、覺悟和理解,必須經由“自身生成”,才能真正內化並付諸行動。此外職業道德本身就具有實踐性特征,離開了實踐無法在真正意義上學習職業道德。從這個意義上說,職業道德體驗是統一於實踐活動之中的,“以身曆之,以心體之”應該更符合職業道德教育的本質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要通過多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照自身獲得的相應認知和情感,體驗現實中複雜的職業道德關係及意義,可以深化高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性”,增強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