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校園的高校學生安全教育模式創新
高教改革與發展
作者:趙爾男 於健騏
摘 要: 做好高校學生安全管理工作必須結合社會發展新形勢下的高校學生安全管理的新趨勢,要結合高校學生自我發展的特點,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學生多方麵的共同努力,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建立學生安全管理責任人製度,建立安全宣傳警示製度,通過真實案例宣傳教育,發揮學生自治組織的作用,促進學生自我行為的規範和約束等,從而更好地促進高校學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開展,進一步和諧校園的建設。
關鍵詞: 安全教育 和諧校園 模式創新
自1999年高校擴招開始,進入大學的門檻越來越低,自2010年開始隨著全國各地生源逐年降低,導致大學生源素質更是一降再降,生源質量的下降帶來了一係列問題。與此同時,國家開始出台類似生育二胎等防止當今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的措施。針對高校,引發的就是由於生源質量的下降,造成學生成分相對而言更加複雜,校園安全事故頻頻發生。麵對當前複雜的社會環境,高校在安全教育的模式上必須有新的突破。
一、現代高校安全教育現狀
高校是國家培養高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國內外敵對勢力進行滲透和破壞的重要目標,處在國家安全鬥爭的前沿,確保高校學生安全是確保學校和學生安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動體現,加強高校學生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尤為重要。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後,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麵臨諸多新形勢,出現一些新問題。
(一)高校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隱患。
目前,部分大學生對學校進行安全教育的認識不夠,認為自己已是成年人,存在僥幸和麻痹心態,意識不到侵害或事故隨時發生,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普遍性地缺乏安全防範意識,更缺乏應知的安全知識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以致不斷出現財物被騙、被盜、被搶、人身遭受侵害。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受“應試教育”弊端的影響,重智育,輕德育,更輕安全教育,致使學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安全防範知識和實際社會經驗。第二,高校管理方式日益社會化,招生規模擴大,辦學形式多樣,學生結構複雜,學校周邊治安形勢仍然比較嚴峻,給高校學生帶來諸多安全隱患。第三,高校獨生子女學生比例增高,當麵對學習、生活、人際關係、個人感情、就業等諸多方麵的競爭與壓力時,個別學生易產生心理障礙,嚴重的甚至產生心理疾病,成為安全隱患。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單一,內容陳舊,教育效果不佳。
當前提及保證校園安全時,更多是指向於管理、約束學生的行為以防止各類事故的發生,而不是教育、引導學生如何避免事故、處理事故。安全教育主要以講座方式為主,說教的意味比較濃,而且覆蓋麵比較窄。大部分學校進行安全教育多是開開會、宣宣講、掛掛條幅,大多數學生把這些當做任務完成,高校對此的重視性也不夠,很少有高校邀請專業人士進行現場指導,演示安全技能。
(三)高校安全教育缺乏學習型師資隊伍。
當前,各高校安保隊伍組成複雜,其中很少有受過專業係統的安保訓練人員,基本上都是從社會招聘的毫無安保知識的人員,或是由很少部分的大學生組成的。在人員不合理的情況下,在理論研究方麵,高校安全教育實施狀況並不樂觀,對高校安全教育這個問題的研究較為零散,係統性不強。迄今為止,國內關於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專著仍然寥寥無幾。
二、高校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的模式創新和途徑
(一)轉變思想,教育理念上要有新意識。
高校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主要陣地,要分析新形勢下高校安全教育新的特點,充分利用好學校資源,通過廣播、報紙、網絡等宣傳陣地,教育學生認識國家安全、社會安全、自身安全教育關係到自身成長、社會和諧、國家存亡。當代大學生由於處於和平年代,對“國家安全”等知識缺乏認知,根本不清楚公民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麵應承擔什麼義務,即使在法律知識普及的今天,大學生仍然存在安全知識上的盲點,缺乏危機意識,政治素質不高。因此,高校安全教育要看清當前複雜嚴峻的形勢,在安全教育理念上居安思危,在安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就國家安全、經濟、科技、文化、信息、環境等安全問題給予關注,從更高層麵意識到安全問題對自身、社會、國家的負麵影響,使大學生具備對安全問題的危機意識。
(二)完善法律法規,提供製度保障。
首先,建立健全高校學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各項規章製度,是加強高校安全穩定工作,促進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規範化、科學化、長效化管理的有效措施。依據客觀規律建立的規章製度,能夠使管理者“有法可依”,能夠有效引導和教育學生“有法必依”。為廣大師生樹立“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良好風氣,有效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重視安全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