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智慧城區應用係統建設探討(3 / 3)

遺留係統數據接入網關具備兼容多種技術接口的能力。城區各企事業單位現有IT係統,由於建立時間參差不齊,部門標準各異,開發平台語言不統一,數據格式定義千差萬別,采用的接口各式各樣,遺留係統數據接入網關能夠智能識別不同係統所采用的技術接口,並對數據進行格式上的統一;

數據實時捕捉能力。不論數據來源何處,在何平台上處理,存儲於何處,都能夠快速對其獲取以及分析;同時具備跨地域、跨部門合並及配送數據的能力;

數據抽取轉換加載能力。具備根據需要抽取承載業務含義的表單、憑證或數據集合。

(四)軟件即服務層(Software-as-a-service,SaaS)

SaaS層主要為智慧公共安全、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企業、智慧農業等等應用。

泛在互聯能力

(一)物聯網互聯能力

物聯網互聯指廣泛的感知、測量、采集和傳遞信息的設備或係統。通過使用這些設備,從室內溫度、濕度、煙霧到路麵車輛信息、城市交通狀況等任何信息都可以被快速獲取並進行分析,便於立即采取應對措施和進行長期規劃。

(二)移動互聯網

“更全麵的互聯互通”是智慧城市另外一個基本特征與要求。這裏的互聯互通是指將遍布整個城區的各類“感知”設備收集和儲存的分散的信息及數據通過無線WIFI、移動3G、4G等無線網絡連接起來,進行交互和多方共享,從而更好地對環境和業務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從全局的角度分析形勢並實時解決問題,使得工作和任務可以通過多方協作來得以遠程完成,從而徹底地改變整個世界的運作方式。

(一)數據源感知端

數據源端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處於公開、暴露、移動、野外等複雜的環境中的感知端,二是各企事業單位的IT遺留係統。

智慧能力:

感知端從單純的數據收集到智慧型遠程終端的轉變,感知端具有更強判斷、反應和信息處理能力。例如在智慧農業的應用中,傳感器在采集數據的同時,當采集到的數據值超過預設的正常閥值範圍,便發出報警信息。

(二)雲計算客戶端

客戶端根據訪問和服務的用戶群體,分為麵向公眾的公共服務門戶和麵向政府公務人員的協同工作門戶。

智慧能力:

開放、可擴展的門戶框架,方便的集成後台應用係統界麵,統一的用戶訪問入口,支持跨平台運行,支持Cluster,支持在操作界麵中采用拖拽式進行用戶界麵的定製;

支持HTML、XML等數據格式,並能夠靈活擴展更多的數據格式;支持不同智能移動終端的接入,能夠針對不同的設備提供適應各自設備的界麵;

個性化規則和智能推薦引擎。根據用戶特性、業務規則、業務邏輯、用戶瀏覽曆史等個性化頁麵。

綜上所述,通過雲計算,泛在互聯,信息共享技術,實現資源共享與互聯互通;通過大數據管理,數據挖掘等手段,逐漸達到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預測和決策,智能應急處置。

智慧能力綜合應用

通過上述多種智慧能力的綜合,我們能夠幫助城區搭建統一的整體框架,幫助管理單位從容的應對所麵臨的問題。

讓我們能夠更快的獲知事件的發生,盡可能全麵的收集到相關的數據。基於傳感器的係統能夠將我們的可視性擴展到現實世界的交通、公共事業、水資源和建築,提供以前無法獲得或搜集的成本異常高昂的全新實時數據源。例如用傳感器獲得測量空氣質量數據,或者通過定製化的數據采集監控接入現有的各個行業係統,實時掌握行業現狀,利用泛在互聯網絡優勢實現快速響應,同時進行過濾與彙總,減少向上級部門發送時間請求進一步處理所占寬帶資源。

能夠選擇更加合理的使用行政策略,並且能夠更加有效的執行策略、實時了解進度狀況。事件處理係統從傳感網絡輸入的原始數據流中提取業務相關事件,與此同時,時空信息雲平台將這些事件置於所需的業務背景之下,實現對現實世界運行係統實際行為的全麵偵測。

有了上麵兩個過程作為基礎,能夠預見到事件的影響及範圍。

避免次生災害的發生,可視化配合業務規則及分析的運用,可以優化這些運作係統。不管是改善交通流量,最大化使用水電公共事業,還是在這些基礎城市進程中實現創新都能用到。

四、結論

為保證創建智慧城區的總體目標,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城區有必要加快有線、無線、感知等網絡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改造升級,加強雲計算中心、綜合應急指揮和平安城市等功能性服務設施和信息安全保障設施建設,增強智慧城市發展承載能力和基礎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