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中數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2 / 2)

3、化靜止為運動。運動的幾何圖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視覺神經元,產生強烈的印象。初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鏈接的,許多圖形的位置發生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是不變的。熟悉《幾何畫板》的教師,無一例外會用《幾何畫板》來演示“圓冪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線定理→切割線定理→切線長定理,鼠標一動,結論立現,效果相當好。其實象“垂經定理”、“圓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關係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轉”“平移”等知識證明的定理,都可用《幾何畫板》動態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些題目,不經意用鼠標移動一個點,圖形變化了,結論仍然成立,比如:圖形中移動C點或E點始終有CE∥DF

4、化繁瑣為簡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初三代數“頻率分布”,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引著學生在“60名女學生身高”數據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組;一個一個地數出每組中數據的個數;計算頻率;繪頻率分布表,畫頻率分布直方圖,既繁瑣又費時。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簡潔明了,把60個數據輸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組中的頻數,一目了然,用Excel還能方便地繪出柱狀圖,類似頻率分布直方圖。若教師重點講透步驟、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過程交給計算機處理,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麵向現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並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複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比如初三幾何“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進入問題情景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並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第二階段為實踐體驗階段,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搜集一些平麵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引下,由簡單到複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並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第三階段為表達交流階段,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特別一提的是,教師提供了邊長相等的3—24邊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一、二個地板的平麵鑲嵌圖,課堂氣氛頓時高漲起來,學生經過設計,複製、粘貼、組合 ,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總之,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是現代化教學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培養二十一世紀合格人才的需要;同時,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能使課堂教學形象、具體、生動、直觀,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理清概念,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化繁為簡,使具體的畫麵與抽象的數學內容緊密聯係,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挖掘教材的內在潛能,使學生正確形成完整的數學體係和空間觀念,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開拓學生視野,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就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當然,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並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隻可巧用,不能濫用。憑風巧借力,送我上青雲,初中數學的課程改革隻有巧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優異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機整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達到優化數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愛民. 智能結構論.教育教學研究.2009

[2]劉豔傑.數學課程標準及新教材論析[J].遼寧教育,2006,(04)

[3]陳春雷.計算機在教學中的應用.1988.

[4]張亞東.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全麵參與[J].中學數學,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