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維度層麵解讀印度電影《三個白癡》以及印度教育問題
素質教育
作者:瞿笑丹
【摘要】本文運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來解讀近年來印度寶萊塢的一部熱門優秀影片《三個白癡》,分析了影片背後的印度社會以及教育問題。本文僅展現一種文化視角,不進行任何宣揚亦不作任何批評。
【關鍵詞】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三個白癡,印度,教育
一、文化維度論的基本介紹和解讀
荷蘭文化研究所所長霍夫斯泰德,是最早嚐試利用廣泛的數據資料,來測試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的學者之一。其文化維度理論由以下五個方麵構成:
1.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有以下幾點組成:1)個人是最為重要的社會單位;2)強調獨立自主而不是相互依賴;3)個人成就是能得到回報的;4)個體的獨特性是至高無上的價值。在集體主義文化中:1)相對於個人,更強調集體的觀點,需要和目標;2)集體強調社會規範和職責,而不是對享樂的追求;3)強調集體共享的信仰而不是將個人區別於集體的信仰;4)強調與集體成員合作的強烈意願。
2.不確定性規避。霍夫斯泰德認為不確定性規避能反映,在某種文化中的人們,被其認為無條理、不明晰或者難以預料的情形,所引起的緊張、不安的程度;亦能反映人們人們為了努力規避這些情形,保持嚴格的行為準則,或保持對絕對真理的堅信。
3.權力距離。霍夫斯泰德認為,權力距離即是某個社會、組織或團體中,擁有較少或較小權力的成員對權力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現象的接受程度。該維度的前提是一個社會對權力不平等的分配在關係、組織和機構中的傾向程度。
4.男性化與女性化。男性化傾向是指社會中兩性的社會性別角色差別清晰,注重物質成就,強調競爭。女性化傾向這是指社會中兩性的社會角色互相重疊,男性與女性都應表現得謙遜,恭順和關注生活質量。
5.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體現著一個民族對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價值觀,表明了一個社會的決策是受傳統和過去發生事情的影響程度大,還是受現在或將來的影響程度大。
二、解讀《三個白癡》與印度教育
1.電影背後的文化解讀
《三個白癡》,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社會和教育的一些機製,以及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念。霍夫斯泰德的五個文化維度在電影中均有一定的體現,這為解讀印度社會和教育提供了一種文化的視角。
電影中,皇家理工的校長在開學第一天對新生的講話中這樣說道: “噪鵑從來不自己築巢,他隻在別人的巢裏下蛋,要孵蛋的時候他們會怎樣?他們會把其他的蛋從巢裏擠出去,競爭結束了,他們的生命從謀殺開始,這就是大自然——要麼競爭,要麼死……”從校長的講話中我們可以窺見印度社會是一個強調競爭和能力的誰會,這種價值觀念被深深的滲透到了教育中去,從文化維度層麵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將印度社會解讀為一個相對男性化傾向的社會(masculinity),競爭意識和能力意識植根在印度教育之中。除了影片中反映的競爭壓力之外,我們還能發現在印度的教育機製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懸殊的話語權,以及教師對學生“命運”的極大控製權。印度文化中,權力的差距是懸殊的,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上級與下級之間的界限與話語權有著十分懸殊的差距。並且人們遵守和默認著這樣的差距,一定程度上,high-power distance滲透在印度的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各個層麵上。同時我們也能通過影片看到,印度的學校教育對傳統和規則的推崇,不會輕易的標新立異。這種文化下人們對規則和規範的強調,不僅僅是提高效率,更重要的,就如校長所說的是為了“減少錯誤”。通過製定嚴格的規則來避免錯誤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對不可預見的風險的規避。無論是要求學生記住書本上的便準定義,還是執行一絲不苟的日程安排,都反映出印度文化中對不確定性因素的主動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