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電影之外的現實情形
印度一直將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重心,希望能夠通過發展高等教育增強其人才的國際競爭力,此印度獨立後便十分重視工程技術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軟件行業。印度近年來經濟能持續增長與其近十年來軟件技術迅猛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這個增長速度的背後同時也反映出了印度教育的問題: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印度政府知道,要短期之內翻轉印度,從貧變富,由文盲變文明,是不可能的。他們希望藉金字塔頂端 2%人口的力量,帶動下麵98%的平民。因此印度 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是大力扶持“產業導向”的信息科技學院。鑒於此,印度對婦女、貧困地區人們的投入都是相對較少的。從文化維度的層麵上來解讀,也是很好理解的:印度社會的文化有著高權力距離、男性化傾向,由此十分講究等級差距和社會競爭,這就導致了教育資源的分配勢必是極其不均的。印度在曆史上受種姓社會製度影響深遠,種姓製度其根本也是一種高度的權力差距,人們承認這種權力差序格局,由此任何社會資源都是優先分配給較高等級的社會成員。盡管今天種姓製度已被廢除,但其對整個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價值觀影響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也有人說印度的“精英教育”和教育資源傾斜政策是種姓製度在教育領域的體現。此外,印度政府推行的優先發展有利於產業增長的教育,即以產業為導向的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印度再教育問題上的“短期導向”。由於發展優勢產業的需要,將教育資源大量的向相關門類的教育部門傾斜,正是為了完成短期的經濟增長,產業上升的目標。而經濟的長遠發展是否僅靠一個優勢產業就能支撐下去,還無法得出一個定論。
三、總結
從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來考察,通過電影《三個白癡》相關劇情以及真實世界的印度教育情況,可以從文化維度觀的視角總結出印度社會和教育的特征:高度的權力距離(high-power distance),男性化傾向(masculinity),短期導向(short-tern orientation),以及較高程度的不確定性規避。印度教育由此顯現的政策特征為“精英教育”和教育資源向產業較大傾斜。
參考文獻:
[1] 薩姆瓦拉 《跨文化傳通》[M]陳南等譯,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社,1988
[2] Berna L.M. Stumbling Block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