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語文教學中健康人格塑造(1 / 2)

淺議語文教學中健康人格塑造

素質教育

作者:程小明

語文教學在人格塑造方麵有著獨天獨厚的優勢。它能夠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於一體,采取理論灌輸、耐心疏導、情感感染、榜樣示範、實踐鍛煉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陶冶情操、淨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健康人格呢?

一、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激發學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學生的語文素質主要包括三個方麵:語言素質、文學素質、思想道德文化素質。而二者對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乃至社會意識形態的樹立影響至深。這主要根源於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本身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無法替代、比擬的。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達到提高學生人格思想素質的目的。

守衛本土是動物的本能,這成了有思想的人類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淵源。嶽飛“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滿江紅》),“還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過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氣節溢彩流芳;陸遊“僵臥孤村”“尚思衛國成輪台”(《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感人淚下;《馮宛貞》率眾痛擊英法聯軍,激起民族萬丈豪情;《最後一課》像一隻警鍾喚醒學生學好祖國語言文字,洋溢著濃鬱的愛國情……

教材中禮讚對黨、對革命事業、對共產主義忠貞不渝的內容也不少。“無名戰士”不惜犧牲寶貴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為紅軍大部隊正遭遇著惡劣環境的挑戰,黨更需要保存火種(《七根火柴》)。學生切身感受到:在黨的利益、人民利益、集體利益麵前,個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義》則更激發青少年學生確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實在意義。

文學是人學,文風體現著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風尚。教師授課時不要隻從文學的意義上去講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聯係學生實際樹立人格榜樣。比如,講朱自清時,勢必要講朱自清反對帝國主義侵華政策,寧可餓死也不領“救濟糧”的堅貞民族氣節和熾烈的愛國之情。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偉大的人格滲透到學生的潛意識中,成為他們自覺不自覺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在審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大綱》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是文學作品,這為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作品的審美陶冶功能,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形象、感情,指導學生辨別真假、是非、美醜、善惡,提高鑒別欣賞能力,以飽含情感的“可講因素”誘發學生感應的心靈,使之在美感共鳴中得到淨化,達到人格塑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