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素質教育
作者:張念
【摘要】本文以人文素質教育為研究主線,以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為切入點,分析和揭示出獨立學院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缺陷,重新審視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出符合獨立學院辦學規律和學生特點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關鍵字】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對策研究
引言
所謂人文素質,是由知識、觀念、信仰、情感、意誌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和潛能,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及綜合能力。作為人的綜合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麵,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即“要引導學生發展能力,包括思維能力、書麵與口頭表達能力,尤其是將知識應用於實踐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就高校而言,堅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就是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和知識經濟的發展趨勢為導向,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
一、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一)受教育觀念製約,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我國的高等教育體係 “以專業為中心、以行業為目標”的形式培養大學生,導致學科單一,人才的知識結構“單薄”。很多獨立學院把辦學目標定位為 “培養具有較強技術應用能力 實踐能力的畢業生” 以謀取學院的長遠發展。因此,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方麵專業課程的學習,著力強化職業技能的培訓和實踐。人文素質方麵的課程開設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 沒有把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一種科學體係來考慮,使學生得到的人文知識較少,在文史知識底蘊、語言表達能力、 文字應用規範及綜合表現能力等方麵都還沒有達到基本要求, 更談不到提高學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師資隊伍素質不高,教師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中,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構成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為人處事的原則、治學精神、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熏陶。獨立學院辦學的靈活性較強,教師來源的渠道也較為多樣。大部分授課教師是母體學校的教師,還有一少部分自己的專職教師和外聘教師。此外,獨立學院因成立時間不長,自己的專職教師多半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很多大學生來校就業都是聘用的,沒有編製,使一部分教師沒有歸屬感,隻是為報酬而教學,且沒有耐心、愛心去引導學生,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聞不問。
(三)學生人文精神缺失,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輕視。獨立學院招收對象大都分數較普通高校低,相對來講,學習成績明顯低於二本分數,文化課水平基本也相對較低。受實用主義思受想的影響,一些學生認為學習專業知識是必要的,學習其他人文知識則沒有必要。因此,學生對待專業課的態度往往很認真,但對待人文素質課則報著“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的心理來對待。
(四)人文素質環境建設投入不足,教學內容單一。我國獨立學院往往都是在新校區辦學,由於成立時間短加之資金投入不夠,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都較差,如獨立學院圖書館的資料非常有限,無法滿足學生對書籍、資料的需求,也沒有相應的音響、音像資料。校園文化缺乏曆史積澱,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設置薄弱,不像母體學校那樣有著校園傳統文化的根基和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