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體操課中學生心理疲勞的產生與對策(1 / 3)

體操課中學生心理疲勞的產生與對策

素質教育

作者:蘇清芳

【摘要】體操的功能特點,決定了體操的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產生恐懼心理,若處理不當,就會發展為心理障礙。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歸納總結法對體操課中的心理障礙進行分析和研究,並簡要的提出了預防心理疲勞的方法和對策。

【關鍵詞】體操課,心理疲勞,對策

隨著體操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隻是單純的研究身體素質、技術、體能等已遠遠不夠。體操教學不同於其他項目,很多技術動作都是在反體位狀態下完成的,完成動作所使用的器械都有一定的高度,動作複雜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體操運動項目的特點決定了在體操教學中產生心理障礙的可能性較大。

1心理疲勞

1.1心理疲勞的概念及其危害。心理疲勞指人體肌肉工作強度不大,但因神經係統緊張程度過高或長時間從事單調、厭煩的工作而引起的疲勞。心理疲勞是在活動過程中過度使用心理能力而使其功能降低的現象,或長期單調重複作業而產生的單調厭倦感。它並不是由身體能量的消耗引起的,而是學生主觀體驗的一種倦態,它直接影響著體育學習的效率,甚至引起厭倦情緒、冷漠態度、產生心理障礙。值得注意的是,心理疲勞往往通過一些身體疲勞的症狀表現出來,當心理疲勞持續發展時,將導致心血管和呼吸係統功能紊亂、消化不良、失眠、內分泌紊亂等,最終導致心理疾患。因此學生在體操課上產生的心理疲勞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2心理疲勞的基本特征

1.2.1外顯性。某一心理機能的運轉過度從而引起心理疲勞,但其結果並不僅僅局限於這一心理機能,有可能波及到其他方麵。如當學生的心理疲勞時,常常表現為情緒不安,煩躁易怒,對動作學習厭倦、冷漠。

1.2.2可恢複性。據有關資料報導體育學習心理疲勞後,經過適當的鍛煉和逐漸適應後,心理疲勞程度可以明顯減輕。疲勞與休息兩者若幹次交替重複後,學生的心理機能可以得到改善,能力提高,經過相應的時間休息,進行調試恢複,其疲勞的心理機能可能得到複原。但若在疲勞後得不到恢複或恢複程度不足以補償時,心理疲勞積累達到極限,便對學生的體育學習開始產生負效應,最終導致心理疾患,進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1.2.3功能的兩重性。心理疲勞可使學生的運動行為意誌減弱,運動能力下降,從而影響體育學習的效果;同時,在學生感覺身體不適和極度乏力的情況下能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避免運動傷害事故的發生。因而對學生體育學習的行為具有積極和消極的兩重性影響。

1.3產生心理疲勞的原因

1.3.1心理因素、缺乏體育學習動機和正確的學習態度 動機是行為的內驅力,體育學習動機是體育學習積極性的源泉。體育學習動機的缺乏,勢必造成體育學習的態度冷淡。在實際教學中,具有高動機水平的學生從總能量中分配給練習的能量值比較高,他們隻要不把這些訓練能量完全耗盡,一般不會感到極度疲勞。而低動機水平的學生,對外界負荷極為敏感,雖然練習並不緊張,但也會體驗到非常勞累。一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認為體操動作畢業後基本上用不著,不願意認真的去練。這些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當完成動作不果斷而導致失敗時,不是科學地分析失利的原因,而是患得患失,對動作產生懼怕心理,從而造成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1.3.2注意狀態渙散、情緒狀態不穩定。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由於練習密度過小,對於信息處理的時間富餘,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狀態總是指向與體育學習無關的事情。同時情緒也能主宰人體的機能,由於心境不佳而幹擾學生的行為,有時學習的動作難度並不大,也會產生明顯的疲勞感,實際肢體並未疲勞。所以較長時間情緒不穩定的學生,運動行為是無法連貫進行的,如果此時被迫運動下去,則必然引發心理疲勞,導致學生行為失誤,乃至出現運動傷害事故。

1.3.3心理負荷因素。心理負荷可解釋為單位時間內人體所承受的心理活動工作量。抑鬱質的學生適應能力較差,耐久性低,反應遲鈍,不靈活,感受性高,情緒體驗深刻,敏感易激動,經常表現為沉悶,寡言,這樣的學生很易導致心理疲勞。如果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手段不科學,或者是教學內容的安排與學生的實際不符,可導致學生的心理負荷過高或過低,二者都極易引起心理疲勞:過高的心理負荷造成學生高度的心理應激,使機體的緊張程度過高,心理能力使用過度,從而造成心理疲勞;反之會使學生產生厭煩、不愉快、缺乏興趣和挑戰以及覺得練習永無止境等消極情緒,引起和加速學生心理疲勞的產生。

1.3.4對保護幫助者不信任。有時是由於保護和幫助的方法不當,個別學生動作失誤,從器械上掉下來,造成恐懼心理。對教師或者同學的保護幫助能力產生懷疑,引起大腦皮層發生保護性抑製,練習時,首先想到不是正確的動作,而是如何保護自己,從而導致心理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