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生理因素,學生的身體素質差。部分學生身體素質偏低,主要表現在掌握動作的基本技能較差、模仿能力、理解動作能力及控製自身動作能力方麵不足,學習時遇到難度動作沒有勇氣克服,並伴有害怕、膽怯等心理反應。在學習動作中表現出心有餘而力不足,缺乏自信心,甚至對學習體操動作喪失信心。這些學生,由於思想負擔過重,加上動作的接連失敗或者受傷,就造成了過度焦慮的不良心理反應,甚至產生自卑和沮喪感。這些方麵的原因給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心理疲勞。
1.3.6學生的上課時的身體狀態。患病、過度疲勞後身體狀態較差,身體自感不適,在這種情況下,人體的生理機能下降,出現心煩意亂,恐懼不安,間斷性眩暈,氣虛腿軟,短促耳鳴,注意狀態分散,四肢乏力等全身性征候。此時繼續練習動作,心理調節機能的承受力超負荷運轉,必然導致心理疲勞。
1.3.7其它因素,教師方麵的因素。教師因為教學進度,教學內容,教學組織,以及教學方法手段上的安排不合理,造成體操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對體操動作的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出現逆反心理,從而使學生產生心理疲勞。
1.3.8教學因素。教學環境較差,如場地潮濕,器材髒亂,強烈的日光直射,較大的灰塵及噪音等。練習項目本身難度大且有一定危險性,器械的長度、高度、方向或硬度及動作的難度等。練習的時間及周期,如果讓學生長時間無意識地高頻率單調重複某一技術動作,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厭煩,如不及時調節,持續一段時間後,其動作的準確性將下降,動作失調,錯誤增加。此外教學內容缺乏新意;動作技術過於複雜,變化大且無規律性;練習程序繁瑣,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等使學生在心理上往往處於一種緊張的壓抑狀態,心煩意亂,情緒不安,思維紊亂,引起心理疲勞。
1.3.9社會交往情緒因素。心理疲勞易受情緒因素的影響,消極的情緒使學生體驗到更多的疲勞效應。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社交活動的增多,他會受到來自於多方的消極情緒的困擾,包括班級內外的、家庭的和社會上的各種情緒因素。其中師生關係是體育教學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它調節著學生之間的關係,師生之間若有長期的成見、隔閡,又不得不在同一環境下進行學習,必然分散注意狀態,抑製學習積極性,長期處於心理緊張狀態。所以一旦處理不當,這些情緒因素就會造成學生心境的壓抑、神經能量的過多消耗,從而導致學生產生心理疲勞。
2體操教學中克服或消除心理疲勞的對策
2.1明確學習目的,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人的活動目的越明確、越深刻,意誌就越堅強,越能夠激勵人的行為去達到某一目標。因此,在體操教學中,教師除向學生傳授“三基”外,更重要是對學生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幫助他們糾正認識上的偏差,使學生明確體操教學的目的,樹立良好的學習動機是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內在動因。大學生隻有把體操課的學習變成自己的內在要求時,是“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才能產生克服各種困難的決心及消除各種心理疲勞。
2.2正確示範、激發興趣、建立自信心。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參與某項活動並且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或活躍的成分,它能誘發學習欲望並轉變為積極的實踐活動。而在體操教學中學生產生的心理疲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練習不積極的消極態度和被動局麵。為了消除學生的心理疲勞,培養學習興趣,教師首先要注意自身的精神狀態,有積極的態度,高漲的情緒來感染和影響學生。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優美、準確、輕鬆自如的示範動作以及生動形象、簡明易懂的講解來吸引學生,使他們在知覺意向中產生連鎖式的心理反射過程;欣賞—羨慕—向往—實踐。從而培養興趣,誘發學習積極性。在體操教學中,采用學生示範動作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
2.3加強誘導性練習。在體操教學中,為完成各種不同的類型,不同結構的複雜動作,需采取一係列的教學手段。誘導練習作為體操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在教學與訓練中運用極為廣泛。它不僅能活躍課堂學習氣氛,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而且能有效的預防傷害事故,消除學習中的心理疲勞,更重要的還能簡化複雜動作技術,把教學逐漸推向深入,加快動作技能的形成,提高教學效果。誘導練習的生理機製是通過與所學動作技術相適應的肌肉活動,使中樞神經支配下的有關運動神經之間,建立起與某個技術環節相適應的暫時性神經聯係,使練習者在學習某個完整的動作之前,對該動作某個技術環節建立初步的動作概念,為完整的動作學習打下良好的技術基礎,從而促進動作技術的學習。
2.4重視保護和幫助,增強信心。體操教學中,正確的保護與幫助,有助於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消除顧慮,增強信心,便於盡快的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掌握動作技術,提高動作質量。特別是在粗略動作階段,學生技能尚不鞏固的情況下,給與恰到好處的保護和幫助,使學生對動作的正確軌跡,用力時間和方向等深加體會,培養正確的時間感和空間感,有利於加速動作的掌握。保護與幫助的方式多種多樣,無論是他人保護,還是自我保護都應作為一門專門能力來培養。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學習每一個動作的保護和幫助的方法,並在教學訓練中,讓其得以實踐和掌握。通過實踐使其體會動作哦要領,並感受到通過保護和幫助能完全完成動作,從而消除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