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生現代公民意識培養的地位不明確。大學生現代公民意識培養缺乏獨立的地位。在我國,由於曆史和現實原因,雖然早有“公民”這一概念,但卻沒有形成真正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公民意識,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迫切需要以公民的獨立人格意識,權利意識,責任義務意識,自由、平等、民主意識,公德意識為支撐,而這正是現代公民意識的基本要求。然而,在中小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涵蓋現代公民知識的社會課、政治課、曆史課和地理課等輔助課程,沒有得到重視。現代公民意識培養不連續,直接導致部分大學生公民知識貧乏。同時,由於現代公民意識從屬於政治思想,喪失了其應有的獨立性和確定性。長期以來,由於缺乏獨立的課程,容易簡單地把大學生現代公民意識培養等同於公民道德教育培養,從而忽視了公民意識和高校的內在聯係。
2.大學生現代公民意識培養的內容體係不完整。當前,高校德育課程是大學生現代公民意識培養的主渠道,包括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麵的內容,雖也強調個人的民主、自由等人生觀、 價值觀的教育,但更多的是對人的外在規範和要求。和個人的實際水平相比,容易陷入目標過高,造成大學生對公民知識的了解程度較高而其公民行為水平較低。例如,大學生在國家知識、曆史地理、法律道德知識方麵了解甚廣,而涉及到公民行為方麵(如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等方麵)知之甚少。同時,內容的科學性不強,內容重複設置,缺乏相應層次性和銜接性。內地高校德育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上強調反‘右’,堅持思想一元化,在經濟上堅持反‘左’,堅持改革、搞活經濟的思想影響,德育意識形態控製明顯。道德教育本是內地高校德育的優勢,但為‘建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係’,道德教育的主題被弱化,未能凸顯。”[3]當前高校德育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統一灌輸、內容形式的整齊劃一現象,容易忽視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變化規律而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尤其是對同年級學生施以相同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和德育方法,抑製了他們個性的張揚和獨特心理品質的形成。
3.大學生現代公民意識培養方式陳舊,與高校管理脫節。第一,在我國,大學生現代公民意識培養主要雖通過各項活動滲透。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仍然是現代公民意識培養的主陣地,而培養方式陳舊,灌輸式教育模式事實上又仍占主導地位。以灌輸為主的理論教學方法與發揮學生能動地接受和內化理論知識不相適應,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教育的需要,容易造成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分與實際思想品質水平不相匹配、知行脫節等現象,影響了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第二,大學生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責,也是校領導、全體教師、各職能部門的職責。當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高校的教育管理脫節,未能形成教師身體力行教書育人,職能部門密切配合管理育人的局麵,從而忽視了現代公民意識內涵的滲透,不能很好地聯係學生的思想實際,致使一些學生紀律鬆弛,政治敏銳性缺失。
三、加強大學生現代公民意識培養教育的對策
(一)通過係統化高校德育來增強大學生現代公民意識
1.以社會要求和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促進個體獨立人格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對人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個體的現代公民意識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涵蓋獨立性、自主性、創新性的獨立人格意識。良好的獨立人格意識既是社會的要求也是人全麵發展的重要含義,因為人的全麵發展是各方麵素質的提高,而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是構成完整身心素質結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為人的潛能的激發和創新、創造性思維的形成。當前高校德育應澄清定位,以社會要求和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促進個體獨立人格意識發展。要促進個體獨立人格意識的發展,一方麵,要按照社會的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激發人的潛能,使得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相協調;另一方麵,要按照人的全麵發展的需要,注重人的動機、情感、興趣、意誌、習慣等個性特征的形成,激發人的創新和創造力,猶如康德所說:“德性隻有在性格的準備下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