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投擲運動員中肩關節不穩定的研究與防治(1 / 2)

投擲運動員中肩關節不穩定的研究與防治

體育與藝術

作者:張麗梅

【摘要】肩關節不穩定是投擲運動員常見病,但由於有些運動員對此病的認識還不足,一些患者常被誤診為“肩周炎”、“肩部軟組織損傷”等並予以對症治療,貽誤治療時機,影響治療效果。本文從解剖學角度解析肩關節的構成,從運動學角度分析肩關節不穩定的病理機製,論述肩關節不穩定的症狀、臨床診斷方法與治療方法。

【關鍵詞】投擲運動員,肩關節不穩定,肩周炎,康複治療

1.研究目的

肩關節不穩定(主要是指盂肱關節不穩定)的定義為在活動時肱骨頭與肩盂之間存在有症狀的移位,是投擲運動員的常見病、多發病。許多投擲運動員受此病困擾,影響運動成績,甚至因此結束運動生涯。而許多醫生對此病尚認識不足,一些患者仍被以“肩周炎”、“肩部軟組織損傷”等予以對症治療。結果失去治療的時機,引起肩關節周圍動、靜力性穩定結構的繼發損傷,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有必要對投擲運動員的肩關節不穩定進行總結,以普及和提高診斷和治療水平。

2.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 、病例分析法、運動力學分析法

3.結果與分析

3.1功能解剖,從嚴格的解剖學角度考慮,肩由七個不同的關節構成。而一般認為它由三個關節和一個聯合構成,即盂肱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和肩胛胸壁聯合.狹義的肩關節是指盂肱關節。正常的肩關節,在靈活和穩固之間存在著精確的平衡,盂肱關節形同球窩,肱骨頭限製在淺盤狀的肩胛盂內。肩胛盂的關節麵僅相當於肱骨關節麵的1/3~1/4,這些使得肩關節作為人體活動範圍最大關節的同時,也潛伏了易發生不穩的特性。肩關節的穩定約束結構由靜力結構和動力結構組成。靜力結構有:盂唇,關節囊,盂肱上韌帶(SGHL),盂肱中韌帶(MGHL),盂肱下韌帶(IGHL)和喙肱韌帶(CHL)。在肩關節內收位, 盂肱上韌帶和喙肱韌帶阻止肱骨頭向下方移位;中度外展位, 盂肱中韌帶和盂肱下韌帶阻止肱骨頭移位;高度外展位, 盂肱下韌帶穩定肱骨頭. 動力結構有賴於三組肌群的協作:起自肩胛骨止於肱骨的肩袖肌群,包括三角肌、喙肱肌、大圓肌和主要的肩袖肌(崗上肌、崗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起自脊旁止於肩胛骨的肩胛軸肌群,包括斜方肌、前鋸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起自脊旁的背闊肌和起自胸骨旁的胸大肌均止於肱骨,構成了肱骨軸肌群。

3.2運動學,投或擲是盂肱關節在被動和動力性製約下的一個完整有效的運動。這些製約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投擲過程中的運動性和穩定性達到複雜的平衡。有效的投擲動作需要高水平的神經肌肉協調,以及盂肱關節、肩鎖關節和肩胛骨胸壁關節的複雜三維運動。投擲動作可分為以下幾期:揮臂期、抬臂期、加速期、以及投擲期。抬臂期又分為早期和晚期。由於作用於投擲運動員肩部的力量呈複雜排列,因此特定的損傷發生於投擲的特定期。

3.3分類及病理機製,肩關節是人體活動範圍最大、也是最不穩定的關節。可分為前方不穩定、後方不穩定和多向不穩定。前方不穩定可定義為由於肱骨頭在肩盂內過度向前移位而引起的疼痛或恐懼感。反之為後方不穩定。不穩定的病理改變可能在關節的肩胛骨或肱骨一側,或者是關節的周圍組織結構。也可能是由於家族性因素和內在膠原不正常所引起,還可能是由於岡上肌和岡下肌肌腱的病變造成。投擲運動員多是由於關節反複處於活動度的極限狀態,牽拉關節囊韌帶造成鬆弛,繼發肩袖和肩胛帶肌肉的疲勞和微損傷,導致關節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