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症狀表現,肩關節不穩定的症狀首先是肩關節疼痛,發生於肩關節運動至某一特定區域。而且常沒有明確的損傷病史。其他不穩定的症狀包括肢體酸脹無力、“關節不穩的感覺”、“失效”或伴有神經性症狀的打軟,即所謂“死肩”綜合症。
3.5治療
3.5.1康複治療,首先是緩解疼痛,通過休息、口服NSAIDs類藥物、局部封閉,緩解肩袖等損傷組織的炎症水腫。疼痛緩解後應針對肩關節不穩定的發病機製進行體育康複治療。康複治療分4個階段:
製動康複訓練階段:肩部用肩支具或者三角吊帶製動,局部作無熱量超短波、磁療。製動時,進行腕、肘關節的功能活動。
保護性康複訓練階段:在肩胛平麵以下做肩部主動運動。
肌力強度康複訓練階段:增加肩部運動的強度和範圍,逐漸達正常肩部活動度。
運動功能康複訓練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肩部協調性和強度訓練,比如抓舉、肩繞環、振臂、擴胸、輕器械投擲(小於標準的重量)等。
3.5.2手術治療,若非手術治療無效,則應采取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用於骨骼發育缺陷及損傷性關節不穩定,根據不同的不穩定類型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常用的有肩關節囊緊縮及加強術,骨阻擋術,肩盂及肱骨頭下截骨術,肌腱修複術,肌肉移植術。肩關節後不穩定的手術要達到兩個目的,即恢複肩關節的功能,並防止再脫位。
目前已經報道的手術方式不少,但至今尚無公認的明確有效的方法。近年來,針對肩關節不同病理改變的術式有三種:關節囊緊縮修補、肩胛下肌(岡下肌)短縮和骨性矯正手術。其中,開放性關節囊緊縮成形術被認為是肩關節後不穩定治療的“黃金標準”。但即使正確實施了此手術仍屢有失敗的報道。究其原因,可能是導致肩關節後不穩定的病理因素除關節囊病變外,常常還包括骨性結構異常。手術治療如果隻糾正了關節囊鬆弛的問題,而沒有糾正其存在的骨性異常,肩關節後不穩定就難以獲得徹底解決。
4.結論與建議
對於後方不穩定的治療仍存在爭論,通常采用物理治療至少6個月而無效,則采取手術治療。運動員通常很難恢複到他們以前的比賽水平,隻是獲得了穩定和解除了疼痛。
一般意義上,手術治療是不提倡的,以非手術治療可達到治療的效果。總之,肩關節不穩定的診斷和治療對大多數人來仍然是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隻有在平常的訓練中多加強運動員、教練員與臨床醫生的聯係,運動隊的醫療隊伍與醫療水平的提高,加強運動員各方麵的研究,才能使肩關節不穩定的運動員提早接受治療,最終獲得良好的治療。
參考文獻:
[1]劉亞波等譯.骨科運動醫學的最新觀點與爭論[J].運動醫學,2002,(6).
[2]王惠芳等.肩關節不穩定的康複.中華物理醫學與康複雜誌, 2001,(6).
[3]王亦璁等.骨與關節損傷[M].19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