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轉進“高大上”
學院
作者:老馬
蝴蝶舞起風暴
提起“地溝油”,中國大陸民眾印象極為深刻,在一個特定的時段,大陸曾經力度空前地查處地溝油,傳統上大致會歸咎於路邊無牌擺賣早點的小販、大排檔、小吃攤之列。
2014年9月4日中秋前夕,一則消息在台灣媒體上登出:台灣南部高雄市刑事局宣布,經過南部打擊犯罪中心半年的努力,化妝打工者、農民臥底和跟蹤偵辦,初步認定郭某等6人涉嫌在高雄、屏東等地開班黑心煉油廠10餘處,購入從餐飲業廢棄的餿水油和屠宰業、皮革加工業廢棄的下腳料,“煉製”混合成食用油脂出售,時間“至少一年”。
中秋前傳來的這一惡訊令人無法平靜。
所謂“餿水油”基本相當於大陸俗稱的地溝油,台灣媒體上有一段文字曰“餿水油與中國(大陸)之前發生的地溝油仍有不同,若是自餐廳回收炸油而來的餿水油危害相對較低”,但在美國媒體上還是被稱為“Gutter Oil(排水溝油)”,在香港媒體上被稱為“坑渠(下水道)油”。
殊不知,高雄警方的這一發布隻是一隻小小的剛剛起舞的蝴蝶,其後煽起的強大氣旋令所有人目瞪口呆,完全“改寫”了兩岸三地關於地溝油的現存認知。
一切可能都與這位名叫郭烈成的小老板涉及的10餘家地溝油工廠有關,在高雄警方查扣的物品清單中:計有儲油槽17座、成品油脂91桶、皮革下腳料油脂23桶、油槽車和油罐車各1台、小客車1台、小貨車6台、裝卸鏟車1台,還有投資不菲的新煉製設備。
這分明一副頗具有規模的黑心油加工廠模樣。媒體稱,參與辦案的警察形容其原料:惡臭無比。
生產環節已經令人大跌眼鏡,地溝油製成品的流向更無法理喻。警察從郭烈成的營銷賬簿中獲知,其最大的客戶竟然是台灣食用油業界名冠前列的“強冠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強冠自己的宣傳資料表明,公司成立於1988年,有日商投資背景,日本三井株式會社2000年持有10%股份、日本月島食品株式會社2005年持有7%股份。該企業生裝備的設備全部由日本製造。強冠有國際質量管理組織頒發ISO9001、ISO9002質量管理認證資質,ISO22000食品安全質量認證資質。
重要的是強冠還持有關於食用奶油產品、食用油脂產品、油炸食品的GMP認證(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生產管理規範)資質,這個認證大致相當於中國食品加工業的QS認證,而且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認證機構主持的。
郭烈成低成本搜集的餿水油、皮革下腳料油“煉製”的黑心油,輸往強冠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進口生產線,用紅黃相間的彩色油桶灌裝起來,以“全統香豬油”品牌推向市場,一個地溝油轉進高大上的過程華麗完成。蓋因為此,郭烈成這隻小蝴蝶通過強冠的巨大翅膀,攪動的業界風暴開始延及整個台灣社會,一次新的輿論旋風不可遏止地橫掃台灣。郭烈成們的低端勾當被強冠放大N倍,像颶風的衝擊波一樣擴散開來。
黑心油在台灣食品加工領域時間軸上並非發端於2014年,據媒體的不完全統計梳理,曾經轟動過台灣的黑心油劣跡斑斑:
1979年,台灣彰化油脂企業公司生產的米糠油,在生產過程中遭到化學品多聯氯苯汙染,台中市惠明中學學生集體出現中毒現象,還有孕婦生下皮膚發黑的嬰兒,被認為是台灣史上最嚴重汙染事件,據統計全台灣2000人受害。
1985年9月,也逢中秋,台灣驚爆德泰油行地溝油案。據查,德泰油行從1975年起,收集餿水油經“提煉”後售賣給台灣食品、餐飲商,10年間累計售賣220噸,獲利超過1億新台幣。
2006年3月,台灣有廠商被揭發將廢棄的過期油脂“回鍋”,還摻入地溝油,製成食用油售賣給業者和消費者。
2013年11月,台灣頂級食品供貨商大統、頂新、富味香等,被揭發生產黑心油。大統董事長高振利承認,大統在其出產的食用油中摻入有毒化工原料銅葉綠素和有毒蓖麻油。頂新集團因采用大統油品牽涉其中,頂新是中國大陸消費者熟悉的台灣食品巨頭,旗下有味全、康師傅、德克士、全家等連鎖餐飲和方便食品、飲用水等品牌。
如果以1979年爆發米糠油事件始,35年間,台灣的黑心油大事件似乎濤聲依舊。
殃及池魚
在郭烈成-強冠鏈條的下端,最終是消費者的口和胃來買單,這個規模是無法統計的。根據台灣食藥署掌握的數據,強冠涉嫌有問題的食用油產品為782噸,到9月9日已經查出流向的為683噸。除去尚在貨架上未被消費者買走的產品,究竟有多少餿水油、皮革油被消費者吞下肚子,恐怕難以計數。
目前,在台灣食品加工、餐飲層麵,受牽連的商家數字已經觸目驚心。據台灣“行政院”9月10日公布的數據,截至此時查明強冠用郭烈成提供的地溝油製造的香豬油產品,共計供給236家台灣食品、餐飲廠商。
根據媒體整理的資料,受波及的廠商在地理上遍及台灣南北東西,包括台中、台南、屏東、花蓮、宜蘭、南投、苗栗、桃園、新北、雲林、彰化、高雄、新竹、基隆、嘉義等地,最遠的到外島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