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衍生金融工具計量屬性的選擇和計量方法運用
財經管理
作者:白印坡
摘要: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選擇問題一直是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基於何種模式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計量事關財務報告核算的質量,需要在借鑒國內外理論和實務成果的基礎上,認真結合其特點,分析其原因。本文首先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計量屬性的最佳選擇是公允價值計量的論點,然後進行係統分析了這一論點的原因,最後提出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三種方法:市價法、類比法和估值法。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 計量屬性 計量方法
會計計量是指針對會計對象的內在數量關係進行衡量、計算和確定,用貨幣單位計量各項經濟業務及其結果的過程。以綜合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動狀況,也即完成確定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與現金流量表中有關財務報表要素的貨幣金額的過程。一個完整的計量模式包括計量對象、計量單位和計量屬性。一般而言,計量對象、計量單位較易確定,重點是計量屬性的選擇。因此,對衍生金融工具計量問題的探討,主要是計量屬性的選擇問題。從會計角度,計量屬性反映的是會計要素金額的確定基礎。
1.衍生金融工具的最佳選擇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財務會計在計量理論與方法上的一個主要發展,是開展計量屬性的係統研究。
1984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5)《企業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中首次提出了曆史成本、可變現淨值、現行成本、現行市價、現值五種計量屬性。這和我國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列舉的五種計量屬性——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相類似。不同之處在於,我國沒有采用現行市價這一計量屬性,而是特別增加並強調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突出了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的獨立和重要地位。
根據2014年1月26日財政部最新公布的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第二條,公允價值,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
近幾年,我國金融市場出現了許多衍生金融工具,如權證及其創新、資產證券化產品、債券遠期交易、資產支持票據(ABCP)等。這類衍生金融工具短期內可能價格變化較大,而且本身成本較低甚至成本為零,應用曆史成本計量該類資產似乎毫無意義。而用公允價值計量則能較好地反映其市場價值。隨著各種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使其在金融企業內會計計量相關問題研究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確認和計量衍生金融工具等問題變得不可回避。鑒於此,新準則發布了四項與金融工具有關的準則,分別是CAS22《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CAS23《金融資產轉移》、CAS24《套期保值》、CAS37《金融工具列報》。這些準則中都涉及到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方麵的應用。
新準則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麵,規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價值計量,並從表外披露移到表內反映。
美國FASB與國際IASC針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態度較為一致,都認為衍生金融工具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美國FASB甚至認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是唯一選擇。
2.衍生金融工具計量選擇公允價值的原由
探究衍生金融工具計量選擇公允價值的原由(美國認為公允價值是唯一計量模式),有以下考慮:
2.1傳統的曆史成本不適合計量衍生金融工具
原因有二。一是如果衍生金融工具曆史成本以合約訂立時初始淨投資反映,那麼初始淨投資為零或很少,並不能反映它的價值;二是如果衍生金融工具曆史成本以簽約後相應的權利和義務為曆史成本,那麼由於沒有實際交易事項發生,也就沒有曆史成本可循,曆史成本基礎顯然不適合。
2.2采用公允價值可以體現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處理的完整性和一貫性
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價值波動較大,如果準則允許企業按照自己的管理意圖分別選擇不同的計量屬性的話,勢必影響不同企業的可比性。統一采用公允價值可以確保準則的權威性,防止企業濫用選擇權,確保會計報告的邏輯的完整性和一貫性。
2.3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信息比曆史成本信息更具可靠性和相關性
會計信息有兩個主要質量特征:可靠性、相關性。對於衍生金融工具的計量來說,相關性無疑是最重要的質量特征,因為衍生金融工具大部分具有非常活躍和完善的市場,其公允市價較易取得,企業管理層可以方便的獲取公允價值信息,方便其進行相關決策。當然,相關性的增強,也會使可靠性大大提升,因為相關的信息常常伴隨著更真實的現狀,企業管理層可以更有效地依據相關信息,了解真實狀況,可靠、真實、效率地評價企業的投資和籌資決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