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一樣的文學批評(1 / 3)

不一樣的文學批評

外國文學之窗

作者:餘楊

2013年9月18日,素有文學教皇之稱的德國著名文學批評家馬塞爾.賴希-拉尼茨基(Marcel Reich-Ranicki)病逝,消息傳出,舉國哀悼。時值德國大選前最後一周,各政黨間的角逐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但德國各大主流媒體幾乎無一例外將對拉尼茨基的悼念作為頭版頭條,各知名報刊在接下來的數日中均用整版的篇幅對此進行深度報道。德國電視一台也臨時調整了節目,播出由拉尼茨基的傳記改編的電影《我的一生》。甚至不少娛樂新聞也一改以往的八卦,開始反思性地介紹起他的生平。網站論壇的討論與跟帖更是異常熱烈。一時之間,這一消息成為全民話題。

德國筆會主席約瑟夫.哈斯林爾強調,“拉尼茨基不僅是戰後德國文學批評,同時也是文學發展的靈魂人物。”《法蘭克福彙報》主編弗朗克.舍爾馬赫在悼文中寫道:“我們再也找不到一個像他那樣的人。不是任何人都能被替代。”對於《時代周報》的著名文評家伊麗絲.拉迪什而言,拉尼茨基的死標誌著“文學教皇時代的一去不返。他是終結者”。德國各大政黨領袖也紛紛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總理默克爾說:“我們失去了一位文學的摯友,他也是自由與民主的捍衛者。我會懷念這位激情而傑出的男人。”總統高克認為,“德國人曾一度將其驅逐,並欲置其於死地。而他卻有這樣的胸懷,在曆經了這殘忍野蠻之後,為德國人理解自己的文化打開了新的窗戶。他的去世使德國文學失去了最激昂的戰士和最堅定的守護者。”9月26日,高克等來自德國政界、文化界、學術界和娛樂界的300多名代表出席了他的葬禮。權威綜藝節目主持人哥特夏克在致悼詞時動容地說:“幹我們這行的人極少悲傷。我們會本能地逃向舒適,而試圖忘卻痛苦。但是今天,我卻深感悲慟。”這究竟是怎樣一位特殊的文評家?他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專業範疇,社會各階層,上至知識精英,下至平民百姓,都對他倍加推崇,他們不約而同地用“最偉大的”“最傑出的”“獨一無二的”這樣的字眼來形容其對文學的貢獻,來概括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拉尼茨基1920年6月出生於波蘭中部城市弗沃茨瓦韋克的一個猶太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小工廠主,性格懦弱,熱愛音樂;母親生長在德國,家族世代為拉比,婚後才移居波蘭,非常抵觸猶太與波蘭文化。她與歌德同天生日,因而視此為預兆,對德國文化情有獨鍾,這對拉尼茨基一生影響巨大。1929年,他回到德國接受教育。在柏林讀中學期間,他狂熱地愛上了德語文學,幾乎把所有業餘時間都花在了讀書與看戲上,立誌要成為文評家。這個階段,引起他最大共鳴的是托馬斯.曼的小說《托尼歐.克洛格》。主人公克洛格無法調和生活與藝術的矛盾,陷於兩難境地,拉尼茨基認為這也正是自己處境的寫照。他後來在自傳中寫道:“擔心隻活在文學中,而被生活排斥在外,渴望那片觸手可及卻無法企及的美麗的綠野。這種擔心與渴望一直糾纏著我,成為我一生的主題。”1938年,德國反猶主義甚囂塵上,拉尼茨基遭到驅逐,被遣返波蘭。1940年,他流落到華沙猶太人難民營,父母與哥哥相繼被納粹殺害。1943年,他與妻子特奧菲拉逃出難民營,躲在華沙一位排字工人家的地窖裏,直至波蘭解放。

二戰結束後,他為波蘭政府軍服務,被派駐倫敦任副領事,1949年回國後,擔任了華沙一家大出版社的德語文學編輯,並加入波蘭作協。1953年,他的作品遭禁,波蘭的反猶傾向也日趨明顯,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覺得唯有在德國才可能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1958年,他趁一次講學機會留在了西德,開始為電台與報刊供稿,成為職業文評家。很快他因犀利的觀點與獨特的文風聲名鵲起,多次受邀參加德國戰後最重要的文學組織“四七社”的活動。1960年開始,他為德國《時代周報》文學版撰稿達13年。1973年,他受聘為《法蘭克福彙報》文學主編,使其文化版成為討論德語文學的前沿陣地。自1974年6月開始,他在報紙的周六版為他最鍾愛的文學體裁詩歌開辟專欄,每次邀請一位詩人、作家或是內行評點一首德語經典詩歌,每年這些詩歌評論會結集發表,這就是著名的《法蘭克福詩選》。直到去世前,編輯工作都是由拉尼茨基親自擔任,迄今已發表了1600餘首詩評,水準有口皆碑。2001年,他在《明鏡周刊》上宣布要編撰德語文學“經典”係列叢書,因為對他而言,“不讀經典,意味著重回野蠻”。這項浩大的工程共分五部分:長篇小說、中篇小說、戲劇、詩歌與散文,2002年起由島嶼出版社逐年出版完成。

然而拉尼茨基對德語文學的貢獻還遠遠不止於此,他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於1988至2001年在德國電視二台主持的節目《文學四重奏》。它是德國電視史上的奇跡。拉尼茨基對電視台提出了近乎苛刻的條件:首先這檔純文學節目要保持每次60到75分鍾的時長,不得插播任何圖片或電影花絮,不得插播歌曲或小說片段,也不得有作家朗讀或解釋自己作品的畫麵出現。換言之,電視賴以生存的視覺效果是完全被禁止的。在屏幕上隻能出現他與另外三位嘉賓,每次推介五本新書。每位參與者在介紹自己的推薦書目時,不得照書念或借助提詞卡,隻有五分鍾的時間歸納作者或作品的特點,所以必須突出重點,一針見血,隨後約有十分鍾供四位參與者點評此書。由於常常意見不一,幾人往往唇槍舌劍,爭得麵紅耳赤。拉尼茨基主持時更會拋出許多挑釁的觀點,使舌戰趨於白熱化。他深厚的文學功底與幽默辛辣的談吐使節目具有高度的可看性與娛樂性,收視率極高,他也因此成為德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一次民意調查顯示,98%的德國人知道他的名字。經節目討論過的新書,不論獲褒還是遭貶,第二天都會出現在各大書店的顯赫推薦位置,銷量激增,迅速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文學四重奏》成為讀者購書與書商進書的風向標。更重要的是,這檔節目使文學真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節目推薦的小說或節目本身都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無論他們的職業是否與文學相關,文學都自然而然地變成生活的組成部分。所以,在絕大多數評論家的悼文中,都會表達對這一德國文學“黃金時期”的緬懷。在紀念節目對受眾的采訪中,大部分人都表示,當年就是由於看拉尼茨基的節目才開始重新關注文學、閱讀文學並且愛上文學的。拉尼茨基也因此成為德國名副其實最具影響力的文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