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根據媒介素養的定義,我們可以認為媒介素養就是認識和使用媒介的觀念和能力。而這正是青少年的強項,尤其是在網絡等現代傳媒方麵。在近幾年的統計中,無論是青少年網民占總網民的比例,還是青少年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都大大高於其它年齡段人員的比例。而在我國還有大部分成年人毫無媒介概念,不知道怎樣使用媒介,因此,我們除了要對青少年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之外,還應加強對成人的媒介素質教育,隻有這樣才能提高整個國家的媒介素養,才能使整個社會的媒介素養得到提高。
其次,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在計算機與網絡使用方麵不如孩子,甚至一竅不通,他們怎麼幫助孩子利用計算機滿足自己的特別需要,怎麼和孩子一起學習網上安全規則,指導孩子使用過濾軟件呢?因此,隻有當成年人了解並具備了媒介素養,才能確保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最後,由於媒介技術迅速發展,新媒介不斷產生,媒介傳播的內容也千變萬化,媒介素養教育必須不斷發展以應對隨時變化的現實媒介。此外,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媒介素養教育隻能是一種終身教育,也隻有在終身教育理念下,它才能真正得以深入”③。由於媒介素養教育是開放的、終身的、連續的教育,所以應當麵向社會全體成員,貫穿人的各個年齡階段,不應局限或固定在某一群體或個體成長的某一階段。
誤區三:媒介素養教育應因地製宜,不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有些學者認為,西部農村地區的媒介環境較之東部比較薄弱,且發展很不平衡;城市青少年接觸外麵世界的機會較農村青少年偏多,尤其是對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的接觸;此外,西部與東部、城市與農村在教學設備等資源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他們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應該在東部和西部、城市和農村有著不同的實施方法,製定不同的標準體係。
但筆者發現,城鄉青少年媒介素養水準的最大落差源於媒介接觸條件和使用條件的差異,而兩者在媒介素養水準的主觀層麵,即媒介接觸動機和媒介認知層麵並無實質性差別。此外,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深入發展,融合已成為必然的趨勢,地區之間的差異也會隨之不斷減小。現在學生的就業也不再局限於本地區,所以,在不同地區實施不同的課程標準勢必會使得各地區學生的媒介素養有一定的差距,這樣並不符合現實狀況,也不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我們應該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一門國家課程,而不是地方課程或者是校本課程。隻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國各地人們的媒介素養居於同一水平,才能提高我國整個國民的媒介素養。
結語
雖然目前對於媒介素養教育在認識上還存在著一些誤區,但是畢竟越來越多的學者以及社會團體開始關注這一課題,2000年4月15日,經共青團中央和中國人民大學批準,國家教育部備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中國少年報社聯合創辦了一所對少年兒童進行新聞普及教育的學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少年報社少年新聞學院;2005年6月深圳報業集團聯合深圳市教育學會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聯合開展“媒介素養進百校”活動等等。當然隻有澄清了問題所在,才能把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筆者相信,隨著人們對媒介素養的進一步研究,社會團體的不斷關注,媒介素養教育必定會有所建樹。
參考文獻
①臧海群,《傳播學教育新方向:從媒介研究到媒介素養》[J],《現代傳播》,2003.6
②馮文全、劉曉英,《未成年人教育的當務之急:媒體素養教育》[J],《教育信息化》,2005.10
③袁文麗,《淺論大眾化的媒介素質教育》[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4
(作者:陝西師範大學08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