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過對《華西都市報》1997年至2009年12年來的農民工報道進行內容分析,探討都市報對農民工的報道視角的變化。通過研究發現作為中國第一份都市報的《華西都市報》自2003年來,對農民工的報道數量增加了,報道的題材框架多樣化了,但對農民工的報道呈現被弱化和被邊緣化的趨勢。
【關鍵詞】內容分析 農民工形象 《華西都市報》
本文選取《華西都市報》1997年至2009年的內容為樣本進行量化分析,勾勒了《華西都市報》關於農民工報道的特點。
一、文本界定
之所以選擇《華西都市報》為樣本,有以下幾個因素:
1、國內關於農民工的報道研究對象多見於黨報,較少或者沒有涉及都市報這一類市場化報紙。《華西都市報》作為國內第一份都市報,有一定的影響力和代表性,對《華西都市報》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都市報對農民工的報道情況。
2、通過研究國內媒體對農民工報道的總體趨勢發現,2003年國務院對農民工問題發布了一係列文件和通知,2003年對民工報道來說是一個顯著年份,所以本文以2003年為分界點,采取隔周抽樣的方法從199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抽取了666個樣本。
二、分析類別與標準
按照出現農民工報道的情況根據以下標準進行劃分:
1、按版次分為:頭版和非頭版。
2、按題材分為:1)流動現象;2)生活工作狀態;3)安全事故;4)政策法規;5)工資清欠;6)違規犯罪;7)教育培訓;8)子女教育;9)春運/其他交通;10)與城市和市民的關係;11)權益維護;12)社會幫助;13)突出人物;14)民工工會;15)其他。
3、按體裁分為:1)消息;2)通訊;3)圖片(包括漫畫、圖表);4)調查性報道;5)評論;6)讀者來信來電;7)訪談;8)理論文章;9)政策文件發布及解讀:10)其他。
4、農民工形象:1)正麵;2)負麵;3)中立或者無法判斷。
三、數據分析與結果
1、農民工報道數量
從上表可以看出報道數量的峰值出現在2004年,從報道總量上來看,《華西都市報》以2003年為分界點關於農民工的報道量在增加。
2、對農民工報道的版次
對《華西都市報》關於農民工的報道是否在頭版進行了統計,得到如下數據:
從上表數據可以看出相比於1997-2002這個時間段,2003-2009這個時間段,《華西都市報》在頭版刊登農民工的報道的總數量在減少。頭版所占比例從21.6%減少到8.1%,《華西都市報》在頭版刊登農民工的報道數量在減少。
3、關於農民工形象
通過對每篇報道關於農民工形象作正、負、中立三個維度的分析,得到如下數據:
數據表明,《華西都市報》2003—2009年間對農民工的正麵報道量較1997—2002年間減少。此外,2003—2009年相較於1997—2002年,關於農民工相對中立的報道的數量在增加,負麵的報道的總數在減少。由此可以推斷,《華西都市報》的報道方式本身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單純作好與壞的判斷,越來越少見;而客觀中立的態度和保持中立立場的報道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