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西都市報》農民工報道研究(2 / 2)

4、關於農民工報道的新聞框架

通過對報道的體裁分析,得到如下數據:

從上麵的數據可以看出,2003年前後兩個時間段報道體裁基本上以消息和通訊為主,並且通訊類報道明顯增多。2003年以前基本是以短消息和簡訊之類的通稿居多,2003年以後通訊明顯增多,這表明《華西都市報》對農民工的報道,從2003以後逐漸注重報道的深度。而且評論、調查性報道、政策解讀報道等也有所增加,說明2003-2009年期間《華西都市報》對農民工報道的體裁多樣化。

通過分析報道的題材,得到的數據如下:

從數據可以看出,2003-2009年這個時間段的題材明顯比1997-2003年多。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後,“工資清欠”的相關報道猛增,比例從2003年前的0.9%增加到2003年以後的19.5%。自從2003年溫家寶總理為農民工討薪的新聞一出,關於農民工權益和薪資的問題越來越在相關報道中凸顯。反映社會幫助的新聞比例明顯提高,從1.7%提高到2003年以後的11.7%,反映了社會的進步,社會各界的關愛。安全事故的報道數量有所下降,但仍然占不小比例。

四、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華西都市報》頭版農民工報道的數量在減少,農民工形象也變得多為模棱兩可式的中立。農民工地位在該報的報道上呈現弱化趨勢。

雖然2003年後《華西都市報》關於農民工報道的絕對數量在增加,但從1997年到2009年《華西都市報》改版了多次,版麵也增加了很多。並且從單個年份來說,樣本的每年報道量呈現出不規則波動狀態,增減具有隨意性。可以看出,關於農民工報道的新聞並非是《華西都市報》的常態報道,報道量的多少隨著當年農民工事件的影響力變化而變化。

此外,《華西都市報》關於農民工報道的新聞框架較2003年以前更加多樣化,但是在體裁方麵,消息和通訊占了農民工報道的絕大多數,而反映一家報紙報道的思想深度,對某群體重視程度的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評論等題材則很少,這反映該報對農民工報道還停留在表麵階段;同時在題材方麵,有關“安全事故”、“工資清欠”、“權益維護”、“春運”等問題占了44.8%,農民工的形象有被臉譜化的現象,以至於一提到農民工就會與以上詞語聯係起來。本文的研究樣本也許隻是一個縮影,都市類報紙關於農民工報道要做的可能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①陳紅梅,《大眾媒介與社會邊緣群體的關係研究——以拖欠農民工資報道為例》[J].《 新聞大學》,2004年春季號

②曹淑惠,《對〈人民日報〉農民工報道的實證分析——以1993-2006年的報道為例》[D].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③沈亞英,《〈人民日報〉農民工報道研究(1988-2006)》 [D].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2007

④韋帆,《 我國媒體對“農民工”報道的內容分析與話語探討》[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09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