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跨地域文化傳播與媒介使用情況調查(1 / 2)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跨地域文化群體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媒介使用情況,以及不同媒介對信息傳播產生的影響。調查發現,來自不同文化圈的受訪者在獲取和傳播文化信息時,受到熟悉程度的影響,在傳播“本文化”與“他文化”時會選用具有明顯差異的傳播媒介。而大眾傳播媒介的使用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帶來的“擬態環境”效應,使分屬於不同文化群體的個體在獲取有效信息時受到象征性現實的影響。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 媒介使用 地域文化 擬態環境

一、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跨文化傳播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群體或組織之間進行的交流活動。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理環境與曆史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區域,每個文化區域均因其特有的風俗習慣等而顯現出諸多差異性。來自不同文化區域的人們也因其獨特性形成不同的文化群體,我們將其定義為跨地域文化群體。研究跨地域文化群體對“他文化”的熟悉度,以及在傳播“他文化”時所使用的媒介情況是本文題目的之一。在初步了解跨文化傳播使用的媒介情況的前提下,本文還試圖進一步了解在跨文化傳播中不同媒介的使用對信息傳播所產生的影響。

2、研究方法

本文以現就讀於蘭州大學的在冊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蘭州大學的在冊研究生按男女比例1:1,年級比例1:1:1進行抽樣,通過入戶調查收集資料。在樣本的後期分析時,采取定量分析法,對資料進行SPSS分析,獲得具體數據。

二、跨地域文化傳播與媒介使用情況

本文選用得到普遍認同的七大風俗文化圈將問卷中涉及的文化圈範圍進行了界定。即1、東北風俗文化圈2、遊牧風俗文化圈3、黃河流域風俗文化圈4、長江流域風俗文化圈5、青海風俗文化圈6、雲貴風俗文化圈7、閩台風俗文化圈①。目的是為了增強調查的效度。

1、跨地域文化傳播中的媒介使用基本情況

傳播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其類型多種多樣,一般來說有五種類型,即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②,這五種類型因其獨自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構成了不同的傳播體係。在本研究中我們認為,不同地域的文化群體在進行跨地域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傳播“本文化”和“他文化”使用不同的媒介,通過不同的傳播途徑進行信息溝通。本研究通過調查受訪對象“家鄉所在地域”、“本科就讀地域”以及“從未去過但很感興趣的地域”三種文化傳播的主、次要方式進行分析,發現在獲取、傳遞信息時,其使用的媒介具有明顯的差異。

在“家鄉所在地域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主要使用途徑位居前兩位的是“生活環境中的親身體驗”和“父母師長的言傳身教”,分別占總數的51.5%和43.4%。而“大眾媒體資訊”和“互聯網”作為大眾傳播的兩種途徑,僅占調查總數的3.0%和2.0%。引用傳播學中對人內傳播的定義“個人接受外部信息並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③可以發現,調查對象獲取“家鄉文化風俗”這種非常熟悉的信息時多使用人內傳播途徑,應用的媒介是人體的感官係統等。同時,“父母師長的言傳身教”這種人際傳播途徑也被高頻率使用,利用語言、表情、眼神、動作、行為等多種渠道或手段來傳達信息。

作為生活了四年甚至五年的第二故鄉,受訪者對求學地的地域的了解,更多地是通過人際傳播渠道。使用最多的兩種途徑分別是“生活環境中的親身體驗”以及“老師和學長的介紹”,占調查總數的百分比分別為53.5%和23.2%,“與當地同學的交往”以占總數13.1%的比例位居第三。大眾資訊與互聯網依舊是使用最少的兩種媒介。

在本次調查問卷中,我們設計了問題:您從未去過但對當地文化風俗比較了解的地區是哪裏?對當地的信息了解渠道是什麼?得到如圖1的數據: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對於一個從未去過的陌生地,受訪者在獲取信息過程中最常用到的渠道是通過“來自當地的同學朋友”,占總數的29.3%;位於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別是“媒體的報道”, “熱播的影視作品”,占調查總數比率分別為23.2%和19.2%。不難看出,對一種不能“身在其中”的文化的了解,調查對象更傾向於人際傳播,大眾媒體為次選。而互聯網這種新型的傳播媒介則很少被應用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僅占總數的8%)。

通過對以上三種不同地域文化傳播中所使用媒介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對於身在其中,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程度的“本文化”,人們傾向於麵對麵地,通過人際傳播的途徑進行信息溝通;而對於比較陌生的,不屬於“本文化”所屬地域內的,不具備親身體驗條件的“他文化”,人們更多地選擇通過大眾傳播途徑獲取和傳達,也更容易相信大眾傳媒提供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