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知識點串起學科主線
考試研究
作者:張海霞
摘 要: 如何突破小高考備考中的瓶頸?如何規範學業水平測試的答題?備考需擺脫題海,考前練習少而精,如何讓學生做會一題,能解一片題,這就是作者的追求。
關鍵詞: 審題 策略 規範
學業水平測試中,綜合題占整個試卷分值的30%左右,這部分得分率,會直接影響最後的分數。筆者最近幾年連續帶高二地理必修班教學,在多次考試或練習批閱中發現學生這部分得分不高。筆者研究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失誤?答題時是怎樣思考的?采取怎樣的措施才能規避這類失誤?
目前,各校普遍認為高二學業水平測試的時間緊,任務重。在有限的時間內,怎樣高效提高綜合試題得分率,這是所有高二學業水平測試科目地理老師都在探索思考的課題。筆者就學生綜合題答題中常見失誤,談談嚐試解決方式,以拋磚引玉。
一、課本識記知識無法準確有效提取
主要解決策略:
複習過程中,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課本上需要識記的內容整理出來,並在適當的時候,量化地進行默寫評價,這樣有利於學生知道自己還存在哪些部分是沒有記住的,這樣就可以做到實時查漏補缺。而且默寫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對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起重要作用。教師在準備默寫時需要重點難點突出,能兼顧到班上各個能力層次的學生,並有效提高學習效率,這樣的默寫才是好默寫,才是有效默寫。就學生而言,不僅能夯實基礎知識,提高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審題馬虎,信息提取不到位
主要解決策略:
學生的這些錯誤,體現出學業水平測試的學生提取地理圖標信息能力相對比較差。提取地理圖表信息能力是學生解題的關鍵。平時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逐一讓學生提取地理圖標信息,篩選有效信息,進行空間定位訓練,再“順藤摸瓜”,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學生會混淆不同氣候區的環境問題,要求教師在平日教學中,除了要教給學生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類型外,還要教會學生,這些環境問題相對應的成因和分布地區,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考試時張冠李戴。
河流主要補給來源,學生表達中分不清積雪融水補給和冰川融水補給的時候,筆者常用的辦法是在課堂上帶著學生一起回憶小學課文:春天來了,積雪融化,柳樹發芽,桃樹開花。這樣在輕鬆氛圍下,調動了學生記憶深處的儲備知識,也幫助學生記住了二者的區別。
三、答題空泛,不能結合材料
主要解決策略:
平時教學中,課本上的案例,教師要用足、用好。平時就有意識地鍛煉學生,麵對不同的地區,將圖中信息與課本知識相結合。課上鼓勵學生主動說,還可以同伴互助,同伴點評,在互相補充和互相點評中,彼此得到提高。將教師有意識地教逐漸轉化為學生有意識地分析問題,回答問題。
除了在上課的時候,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外,在平時體現學生學習成果的作業和練習中,教師在批閱的時候,也要做到嚴格標準。對於不結合材料答題的答案,一律不給分,並做到及時要求學生訂正修改。
四、非智力因素造成失分
學生書寫馬虎、潦草,錯別字如衝積(擊)扇、遙(搖)感、天然(燃)氣等。批卷時,遇到這些情況,老師是非常為學生可惜的。
對於學生的書寫規範,可能不是一節課、一個知識講解可以解決的,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課堂上對學生明確提出要求,在平日的練習卷上,嚴格要求,對字跡不清楚的,對書寫潦草的,一律不給分。2015年的學業水平測試之前,有一個學生一共被批閱了12份試卷之後,他的字才算得到改觀,所以,麵對這些學生時,老師要有耐心。
以上是筆者針對學生常見錯誤的分析和思考,如何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隻要切中問題,找出原因,持之以恒地采取有效訓練和指導,就將有效提高學生的析題、解題和答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