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學活動支架策略。在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活動教學在英語課堂上基本體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某些方麵仍有很多的不足,如缺乏創新意識、缺乏活動間的層次性,有的設計活動過於頻繁,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課堂上發言也不活躍,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較少,缺乏更深層次的討論和研究,從而導致學習效果相對較弱。活動的形式化開展,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讓學生自我建構活動的主題,教師則為學生生成合理的支架,支架不能太密或太疏,不能失去支架的作用,可以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和語境,鼓勵學生多使用語言,培養自主能力。
3.互動為中心的策略。教學課堂上,不僅要老師支架得好,更要學生配合得好,教師起傳授作用,但是又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為核心。如:提問、練習口語、設計劇場環境等,分享彼此的思維和情感交流等,從而獲得新的發展。現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教學更多的應用到計算機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行為,其隻是教學上作為展示,不能過多使用,否則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英語學習主要是在語言環境下進行學習,教師應該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如分組進行口語辯論、場景對話等。
4.互補的策略。新課程教學上既有預設又有生成,兩者缺一不可,預設是還原書本的知識學習,而生成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兩者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生成教學是新課程的重要價值取向,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和動態性。學生的思維是極其活躍的,教師一成不變的教學,讓學生失去興趣,不參與討論等,阻礙思維的發散,要讓他們的思想自由,才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教學質量,又要掌握學生思維,兩者統一和諧,這樣才能促進師生的相互發展,提高高中英語教學的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同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結語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英語教師要從自身出發,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能力,注重語言水平和教學技能的審視,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生成是師生間互動互補、共同進步和發展的新型課程教學。教學生成一方麵是對方法、策略的認知和掌握,另一方麵有賴於現場的教學機智。其具體的運用,需要教師具有充實、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和敏銳的教學睿智、豐富的教學經驗、深厚的知識底蘊作支撐。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做到多積累和多應變,積極適應日常教學中遇到的教學問題,進行反思和審視,合理設計好教學的目標,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案,增強英語的語言和實踐能力,大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大大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餘文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評論,2006(6):46-8.
[2]馬玉琪.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M].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馬玉琪江蘇省靖江市教育局名師工作室2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