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對治貪嗔癡 五戒十善是基石(3 / 3)

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卻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

家人招下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

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麵坐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坐下,閻王發牌鬼來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

這就是人無窮的欲望。翻譯成現代心理學說法,就是人的心理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是生理需求(飲食男女),第二層是安全需求,第三層是歸宿和愛的需求,第四層是尊重的需求,第五層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對於心理強者來說,這些都可以突破的,不是必須按照這個路子走的。

再有就是癡迷愛情的,自己在心裏受文學作品和自我幻想的影響,塑造了一些對愛情、苦情、癡情、深情的定義,然後不顧對方情況,往裏麵生搬硬套,造成自己受傷的。這個以前都講過,現在就不多說了。

再有一種癡就是負麵情緒的累積,修行的人一定要注意避免這一點,就是說,作為修心的人,你可以說身體疲勞,身體累,這個沒問題。但你要說心累那就錯了,修心的人,心裏不應該累積那些不愉快的事,過去就放下。

舉例說,假如你家裏一直是你做家務,你心裏不能有“我已經做了3年家務了,什麼時候是頭啊,心裏好累啊”有這個想法就是累積了負麵情緒,你身體休息完了,不累了,那麼你做3年的家務,和你今天做家務有關係嗎?你能放下的話,每天不都是第一天做家務嗎?當然,身體勞累緩不過來那是另一碼事。你覺得累就和配偶談,說我身體不行了,家務你要分擔一些,但說心累就是你放不下過去。

再比如,你上班,總覺得每天兩點一線,枯燥無味,心裏累,這也是放不下過去,能放下,你每天都是第一次上班。

再比如,你參加一個什麼考試或者麵試,即便你以前失敗過多次,你心裏也不能有這個念頭,以前我總是考不過,我緊張,是不是我能力不行,是不是我命運不佳,這些都不要想,以前失敗一萬次和這次也沒關係,隻要你放下過去,這就是第一次。

“癡”呢就是執著,愚癡,不懂道理,不明是非,沒有智慧,不信正道。就是說你為物欲蒙蔽、為主觀所蒙蔽,被自己的愚昧慣性所操縱。“癡”不代表傻瓜,而是不辨正邪、不分真假、不知利害、不明是非,這就是“癡”。人的“貪”,也是“癡”的一種。

“貪”讓人迷失方向,“嗔”讓人自我折磨,“癡”讓人進退失據。

其實對治貪嗔癡慢疑最好的辦法就是修行五戒十善,以前我沒有著重介紹是因為現代人很不願意約束自己,所以沒有講戒。現在講到這個階段,也算篩選了,與佛沒有半點緣份的基本不會看後麵這些了,能留下看到現在的基本有些佛緣。

所以這裏大略介紹一下,還請大家記住,要學佛,不能犯懶,不能指望我把所有佛學講明白,第一我沒有那麼多時間,第二我沒有那麼高水平,我隻是介紹一些概念,有心修行的,一定要自己查找資料、經書,自己苦讀去領悟,我自己的領悟隻適合我自己,可不見得適合你。

學佛隻要記住三法印,盡量的諸惡不作,諸善奉行,那麼就不會偏離方向。其他一定要自己參悟實修。

****博見是對的,但後來階段一定要一門深入的實修才有益處,否則見聞再多,讀遍三藏十二部佛經,辨析文字名相再精到,那也是世智聰辯,對修行並無益處,把佛學講的舌燦蓮花,沒有修行,死了一樣墮輪回。

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夫妻正常性生活不犯戒),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夫妻正常性生活不犯戒),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或稱十善業道

為何要戒,有戒才能升起定力,有了定力才能真正的增長大智慧。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我當地沒寺廟,或者沒時間,去三皈五戒。那沒問題,你盡量照著這個標準去做就是清淨戒行,你誠心念誦佛菩薩名號,清淨自心,諸惡不作、諸善奉行,就是戒行。不一定非得去經過儀式。佛學主要是修心,一切都在心中。修五戒十善者,即便此生不能脫離輪回往生淨土,下一世最次也能不失人身,好的直接做天人生天界了。

戒定慧,專門對治貪嗔癡慢疑。所以請大家盡量朝這個方向靠近,那麼你的心理素質就會越來越強大。

其實我兜兜轉轉的講了近20萬字,從來就沒離開達到開篇四條標準的目的。

1、不依靠任何外物來給自己找自信,富而不驕,窮而不餒。失去了不沮喪,得到了不忘形。

2、人不是神,都會犯錯,做錯了事盡力彌補過即可,不要長期的後悔,折磨自己沒有任何意義,已經發生的事沒有任何辦法改變。不為過去的事而無用的懊悔,這是強大內心必備元素。

3、失去任何人、物,你還是你,你是獨一無二的,不會因為誰從你生活中消失了你的精神上就少了什麼。這就是第三條標準,情感上不依賴任何人、物,而獨立圓滿,堅強挺立。

4、不在乎任何人對你的負麵評價。(正麵評價呢,笑嗬嗬的收下吧,但不要隨便就飄飄然的當了真,要看清對方稱讚你的目的,是要從你這得到什麼)

即便是對佛學沒興趣的朋友們,也請記住我前麵說過的,三法合一天下無敵。所以,共勉吧,大家!希望大家都能獲得不敗不傷的心理素質。

我的正課至此基本講完了。以後可能會把大家可能有的問題彙總一下,搞個問答形式的下一篇,這個呢,看機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