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我國金融市場不完善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1 / 2)

淺析我國金融市場不完善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

宏觀經濟

作者:韓延萌 徐凱

【摘要】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也暴露出市場壟斷、融資比例失衡、供給不足和價格管製等問題,降低了居民消費率,並提高國民儲蓄率和投資率,加大了國際收支平衡。我國不完善的金融市場會造成我國經濟結構失衡,本文將對我國及金融市場不完善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從而完善金融市場體係,加強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提高我國金融體係的整體功能。

【關鍵詞】金融市場 經濟結構 金融體係 收支平衡

一、我國金融體係不完善的具體表現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金融市場也得到了長足進步,金融資產總量的迅速增加,完善了金融市場體係,並推進了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但對我國金融市場進行整體研究,可以看出我國的金融市場並沒有實現金融自由化,仍受到許多方麵的幹預,抑製了金融活動的開展,阻礙了金融體係的完善。早在改革初期金融體係便受到利率、信貸和彙率等方麵的限製,隨著金融體製改革進程的推進,金融市場的管製由於彙率形成機製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初步放鬆。而金融市場也更廣泛的受到市場化影響,取得了穩定的發展,但我國金融市場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融資比例失衡

我國的金融市場的融資環節,主要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市場為主,直接融資市場所占整體比例較低。融資比例失衡導致了我國直接融資市場與間接融資市場之間的結構不均,使得我國直接融資市場發展緩慢,進一步突出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而銀行聚集大量金融資產,卻並沒有充分體現分散風險和市場轉移的功能。資金融通過程中的配置效率較低,並出現結構性失衡現象。國有大中型銀行占據了我國主要銀行體係,大多數民營中小銀行沒有得到重組發展,不充分的市場體係競爭,使得金融服務效率較低,融資問題較為突出,許多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無法公平獲得資金支持,融資比例的失衡使得不公平的資源配置,進一步推進了經濟結構的失衡。

(二)不完善的證券市場製度

我國的證券市場在發展過程中,缺少相應的製度約束,存在較多市場欺詐和內部交易等不法行為,在市場操控、利益保障和信息紕漏等方麵都需要進行完善證券市場製度。我國的證券市場指數受到較大的政策影響,長期在低位徘徊,行情的漲跌並不能充分反映出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許多的投資者並沒有獲得合理收益,企業債市場的滯後發展,造成證券市場緩慢的發展速度。許多民營企業並不能滿足上市條件,又無法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隻能依靠長期的企業資金積累和民間融資,不利於企業的長期經營戰略製定和證據市場的發展。

二、我國金融市場不完善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始終保持著高速的增長速度,但經濟總量在快速增長的過程,也出現許多嚴重問題。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宏觀經濟內外失衡現象,儲蓄和投資出現失衡,不協調的投資和消費環節,造成了高儲蓄、高投資和低消費的內部失衡。而國際收支的增強,提高了國民儲蓄率和投資率,而消費水平卻始終較低。我國采取宏觀調控措施擴大內需,讓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加強居民的消費水平,但並沒有取得相應成效,嚴重失衡的經濟結構,使得我國經濟無法保持穩定發展。而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主要原因在於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不完善,政府對經濟發展過度幹預,沒有完全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而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受到金融市場的重要影響,金融市場的完善關係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進程。通過完善金融市場能夠加強金融發展水平,提高資金的流動性,分散控製風險,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加資本的使用效率,完善儲蓄與投資的轉換機製,有利於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