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現實思考(1 / 2)

關於十八大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現實思考

文化論壇

作者:李瑞傑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突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內在要求。是中國共產黨長期社會主義實踐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理論的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五位一體 生態文明建設

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十八大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突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國共產黨結合時代特征,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順應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筆者主要結合十八大報告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從理論和現實進行探討。

一、中國共產黨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理論要求

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蘊含生態文明建設。

馬克思由於受到時代的局限性,沒有提出具體的生態文明學說,但在馬克思的思想理論中包含了部分生態文明的知識。馬克思指出人與自然社會在本質上具有統一性,“人同自然界的關係直接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直接地就是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規定”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無機的身體。” 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於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係,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係,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說過“我們聯通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到目前為止存在過的一切生產方式,都隻在與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接近的有益效果。”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種以實踐為基礎並且通過實踐發作用自然的一種關係。中國共產黨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二,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探索與創新的重要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努力逐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在這個探索過程中逐步孕育發展最後寫入黨章的過程。鄧小平最早提出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六大提出“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十六大之後中國共產黨理論深化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新世紀開局幾年的新形勢,進行大膽的理論創新,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首次把“五個建設”並列突出生態文明建設闡述了“五個建設”的並列關係,同時又指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作用。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並把生態文明建設寫入十八大報告和黨的章程。

第三,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的重要方麵是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重要理論指導。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並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兩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現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