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是現代文明追求自然社會與人和諧相處的必然要求。是維持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物質根基,其發展具有時代緊迫性。
第一、生態文明是中國共產黨對西方工業社會的反思借鑒。
工業革命起源於早期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它極大的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同時也給資本主義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環境壓力。工業革命早期,“世界的工廠”的英國,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來確保蒸汽機的工作,鋼鐵的冶煉,倫敦等地受到環境汙染,後來被稱之為“霧都”。作為當今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美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也經曆了嚴重的環境危機,過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汽車飛機噪音汙染嚴重的影響了美國經濟。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之後,解放思想,求真務實,治國理念逐步成熟科學,借鑒反思西方先汙染後治理的深刻教訓,揚棄和創新,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結合,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第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迫切需要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曆了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生態退化,環境汙染嚴重,付出的環境資源代價過大。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東部發展快,西部發展慢。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與中國所消耗的石油原煤鋼材水泥等工業原料的比重差別巨大。與經濟發展相配套的民生措施投入不足,文化道德的下滑,嬰兒出生性別失調,老齡化日益嚴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消極現象十分突出。現實的壓力迫切要求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必須把控製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在重要戰略地位,把工作抓緊,落到實處。
第三,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小康社會,需要以生態文明為基礎。
黨的十八報告確立了五位一體的發展戰略。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建設是基礎。建設生態文明既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建設和諧社會與建設生態社會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和諧社會提倡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中國共產黨在21世紀開局十年的理論探索的巨大成果符合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中國共產黨關愛人的生存條件,關注生活質量的提高,用理論與實踐詮釋了發展的第一要義。
十八大報告中突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結合“十二五”規劃,我們要結合中國當前的發展形勢,轉變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依法治國,建設兩型社會,按照十八大描述了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要求,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8
[2]《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3]《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0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李瑞傑(1983-),男,山東新泰人,山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專業中共黨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