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WTO時期中國企業新路徑(1 / 2)

後WTO時期中國企業新路徑

作者:王麗

2015年7月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第15個年頭,也是保護期到期的日子。

加入WTO,意味著中國開放市場門戶,而作為市場主體的中國企業,將投身於世界經濟的洪流中。在金戈鐵馬的經濟鏖戰中,中國企業能否應對跨國公司的衝擊,是入世初期輿論的一大擔憂。

15年過去了,諸如“狼來啦”、“中國入世、引狼入室”等記述中國企業慌亂與困惑的言論漸行漸遠。在全球化深入發展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秩序加速調整,高水平的“引進來”和大規模的“走出去”成為新時期對外開放的重要特征。

同樣是國際化,15年前和15年後有什麼不同?中國企業應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產業變革趨勢?“引進來”和“走出去”兩者如何統籌?

6月26~27日,在第四屆全球智庫峰會上,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澳大利亞電信國際總裁陳永正、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傳霖、智綱智庫創始人王誌綱,共同探討了中國企業在2015年後的新路徑。

張亞勤:百度發展的變與不變

15年前,微軟在北京建立微軟亞洲研究院,招中國人才做全球的技術產品;今天,百度在矽穀建立了一個研發機構,雇美國的人才做中國的產品,這很有意思,全球範圍內的人才在進行大規模優化和配置。

中國企業做大之後,“走出去”是必由之路,因其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比如,我們發現在美國雇傭高端技術人才,可能比中國還便宜,而且流失率低。

企業“走出去”之後,肯定不能用與國內相同的打法。百度在國內是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但在歐洲、東南亞優勢不明顯。互聯網是全球技術,也是本地現象和本地服務。做電腦搜索,有一些策略創新可以輸送出去。比如,移動應用創新,移動有一係列的應用,包括安全的、省電的、加速的、文件管理的,這些應用在國內開發後很快能優化到全球,這體現了互聯網的優勢。

經過大約一年的努力,百度的移動產品在全球已經有2.2億左右的用戶,累積2.2億用戶所投入的費用遠比投搜索要少得多。

在國外市場,如果我們依然通過建數據中心、做搜索的方式,那等待我們的就是“坑”。通過更輕的方式,用移動和全球運營的係統,我們在國外展開廣泛的探索:包括跟Facebook、微軟合作,在巴西做團購,在日本做“好123”,在東南亞則做移動產品。雖然在每個國家做的產品不一樣,但都基於百度現在的產品技術,沒有脫離母體。

王傳霖:建築業是最具競爭力行業

30多年改革開放,國家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成就了一批施工企業。10年前,中鐵集團首次進入世界500強時,排名第441位,2014年名次更新至第86名。在全球最大的225家承包商排名中,前10名中中國企業有6家,前4名被中國包攬,建築業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行業。

然而,“走出去”我們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走出去”的時候一定不能盲目跟風,要調研清楚再出去。同時,要立足長遠,長期紮根,利他才能達到合作共贏的局麵。原來,我們做項目,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從國內帶去。現在,以人工成本為例,雇傭非洲當地工人的成本僅相當於國內同種工人成本的1/5,國內的人工成本已明顯沒有優勢,在全世界整合資源勢在必行。

與此同時,走向國際主要遭遇以下瓶頸:首先是國際項目的風險很大,涉及社會、經濟、宗教、文化差別甚至戰爭。其中,一些因素不可控,因此我們需要政府或智庫提供一些幫助。

其次,最為緊迫的是,與以往的投標承包不同,現在的國際承包已發展為“帶資承包”,需要融資,因大部分項目在發展中國家,那裏普遍缺資金,合作的首要條件就是“帶資做項目”。國開行對我們金融方麵的支持是最為迫切之需,隻有獲得這方麵的支持,我們才能真正地“走出去”。

陳永正:借“一帶一路”與中國企業聯合

微信等通訊產品廣泛應用後,大家都不太用短信,電信公司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澳大利亞電信、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遭遇的問題一樣,即OTT互聯網對電信產業產生巨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