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皺起眉頭,不願意在這鬼地方白白耽擱一天。他問明驛站裏還剩下兩匹馬,這個數湊一乘車子是不成,但倘若改為騎馬,卻還勉強湊合。於是,他同黃宗羲商量,決定不坐車子,就要了那兩匹馬。又同驛丞磨了半天,最後讓他從站裏那兩個燒飯、挑水的老驛卒中,好歹抽出一個來跟著,便一齊動身出門,繼續向北進發。
天色還早,四下裏一片黑暗,隻有閃爍的星星映在馬眼上,反射出微弱的光芒。沙礫鋪設的官道在腳下變得迷離一片,幾乎難以辨認。拂曉前的風,從曠野上吹來,即使穿著風衣,戴著風帽,身上仍然感到涼颼颼的。這一帶是南直隸③、山東、河南三省的交界,正當水陸交通的要衝,可是這些年來,由於饑民越來越多,其中鋌而走險,落草當響馬的為數不少。僅僅在去年,就有一個名叫李青山的強人,仿效《水滸傳》中宋江的榜樣,占住梁山泊,樹起“替天行道”的旗號,經常攻陷州縣,攔劫漕運糧船。投奔擁戴他的饑民很多,勢力一直伸展到離這兒不遠的韓莊,使南北交通幾乎斷絕。朝廷聞報,大為震動,急忙調派大批軍隊進行圍剿,直到今年正月,才勉強把這場造反鎮壓下去。朝廷唯恐動亂再起,也曾下令對“就撫”的饑民加以賑濟。但這幾年,朝廷為著對付“流寇”,在過去每年征收幾百萬兩“遼餉”之外,又接連加派了三百三十餘萬兩的“剿餉”和七百三十餘萬兩的“練餉”,眼下正恨不得把民間的每一滴脂膏都榨取出來,投入戰場,哪有餘錢去放賑?隻好攤派給地方。而地方也正為應付“三餉”,弄得焦頭爛額,同樣拿不出錢來。何況那些官府衙門,上上下下都在千方百計撈錢斂財,即使有那麼一點賑額,經過他們的手七克八扣,留給饑民的,到底能有多少,也就可想而知。更別說饑民實在太多,已經到了遠遠超出人力所能救濟的地步。所以目前這一帶,盡管官軍加強了巡邏和彈壓,但路上並不太平。正是考慮到這種情況,臨出門時,方以智已經換上便服,還同黃宗羲各自挎了一柄寶劍,八名家丁和承差也各執刀棒,相隨護衛,以防萬一。
現在,黃宗羲在馬上微微佝僂著身子,裹緊了風衣,在馬蹄踩踏地麵的單調而有節奏的聲響裏默默地想著心事,一邊等待著第一抹曙色的出現。不過,由於黃安和方理在馬後不停地同驛卒談話,使他的思路時時被打亂,集中不到一個問題上。他一會兒想到離開餘姚已經快三個月,家中的情形不知怎樣,母親好嗎?看來應當修一封家書去問候一下了;一會兒又想到不久前同侯方域發生的一場口角,想到自己同這位社兄總是合不大來。記得自己曾在張自烈麵前激烈地批評過侯方域一味花天酒地,而置父親的生死於不顧。這個話,張自烈後來不知傳達給侯方域沒有?……過了一陣,他的思路又轉到哲學問題上,想到“氣”和“理”這兩個概念,曆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一派人主張“理”在“氣”先,另一派人又主張“氣”在“理”先,可是在他看來,“理”和“氣”本來是一個東西,並無區別,亦無所謂先後,人們硬要把它分開,實在毫無必要,也毫無道理……然而,他漸漸覺得坐在鞍子上越來越不舒服。因為長久沒有騎馬,他已經大大生疏了。他不能讓自己的身體自然地順應著馬兒走動時的起落顛簸,結果被馬鞍子把股骨撞得生疼。“哎,看來我是越來越嬌嫩了!”他想,“當年劉玄德因久不騎馬,遂有功業未就而髀肉複生之歎,我如今的情形比他更糟!如此下去,怎麼了得?”於是他把那些冥思遐想暫時拋開,一心一意練習起騎馬來。他仔細分辨馬的行走節奏,一邊盡量放鬆身體去迎合它。開始他老是把握得不準,情況反而更糟,但他仍舊耐著性子堅持下去,慢慢就變得比較適應了。加上從前練習騎馬時所學的那一套動作要領也重新被回憶起來,並且開始發揮作用,再走上十多裏之後,他終於又熟練起來了。
這當兒,天已經破曉,一輪紅日從右前方冉冉升起,照亮了霧氣繚繞的廣闊原野,給拖著長長的影子前進的旅人的臉上、身上,以及他們的行李、馬匹上,抹上了一片淡淡的紅暈。幾隻烏鴉呱呱地叫著,從路旁的樹丫上飛了起來。黃宗羲為著試驗一下自己的騎術到底恢複得怎樣,就放鬆了韁繩,在馬屁股上輕輕敲上一鞭,催著馬越過方以智,順著變得清晰起來的大路,向前慢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