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鬧劇(2 / 2)

宣陽帝大怒,曆明國朝野上下一片震驚。原本世代交好的兩國關係迅速惡化。

立妃後一個月,曆明國派遣的談判使抵達青楝,當時的太子昕負責接待。來使要求明帝立刻放人,並昭告天下,與宣陽帝賠罪;如若不然,他日定叫青楝滅國。

囂張的態度和狂妄的口氣讓眾臣都窩了一肚子的火,奈何自家皇帝有錯在先,這些小事能忍則忍吧。當務之急,是盡快安撫曆明國的皇帝,無論如何,絕不能讓兩國開戰。畢竟湘壤大陸之上,局勢不容樂觀。

除了中原的青楝,曆明,承紀這三個算大國的國家,西北還有為數不少的遊牧勢力。前燕雖說是其中的霸主,又與青楝通姻至今,關係還算穩定,但誰也不能肯定這隻靠聯姻勉強維持的關係能保持下去。要知道,利益才最大。偏偏自家的皇帝不認這個理,不論群臣怎麼勸,鐵了心的不放人。

眼下不要說外患,就是內憂就夠人頭疼了:青楝素來公認的天下糧倉—希州近來因百年大旱,糧食出產愈來愈少,加上地方上的富豪士紳借機圈地,農民們正漸漸失去賴以為生的土地。情勢如此緊張,朝廷之中,擁護不同主子的官員們還各結幫派,互相打擊,甚至還有些擁兵自重的封王蠢蠢欲動。整一片混亂不堪之至。雖也有慧眼識情勢的,但畢竟是少數,有心無力。人們各懷心思,待看這素來溫和的太子如何行事。

然而令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是,在太子接待使團的第五日,雙方便達成了協議,無人知曉協議的內容,但其起效之快,效果之佳,卻是毋庸置疑的。

宣陽帝消了火氣不說,還與青楝交換了人質,曆明提供了大量低價的糧食,緩解了旱情。明帝宣布退位,自此不論朝事。太子昕即刻就位。速度之快,讓擁護其他皇子的人甚至來不及動作,大局便已塵埃落定。

而那個以絕世之姿險些引起戰火的琴妃藍也不知所蹤。傳聞她已被白綾賜死,屍體秘密運往曆明,按嬪妃之禮下葬。也有人說她並未被賜死,倒是隨一黑衣男子出了宮,自此消失於世間。不論按哪種說法,此女都不曾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但國內終究是躁動未平,曆明雖提供了幫助,也隻能算揚湯止沸,終不能釜底抽薪。土地兼並愈演愈烈,大有燎原之勢。兵權在握的齊王隱和申王複公然招兵買馬,內戰一觸即發。即位的新帝一改往日溫和的作派,一麵下派手下能幹之人火速前往希州處理土地兼並之事,一麵調集直屬帝師,日夜操練。

永慶四年,九月初,齊王,申王領幾十萬大軍自瓊州起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大軍銳不可當,直逼帝都千城。當日黑雲壓城,城牆之上,新帝一身戎裝,君臨天下的傲氣與霸氣無人能敵。空氣中潤濕著泠泠秋意,肅殺之氣彌漫千城方圓百裏。

那一戰,慘烈無比,即使是再好的史吏,也完全無法述其一。簡單的說,大戰持續了五天五夜,齊王軍久攻不下,損失慘重。誰能料到,那個一直溫和不起眼的年輕人除了俊美無雙的外表,竟有這般強的守城能力?僅用不足三萬的軍民,便將大軍阻在了城門之外,寸步不得進。

正當所有人都以為這場戰火還會繼續燒下去的時候,形勢卻在一夜之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原先兵力達近百萬的齊王軍一路為了攻領城池陸續留下了不少兵力,不單是為了守城,更是為了糧草的及時供應。哪曾想,自九月中旬的一天起,糧草供給竟斷了下來,齊王忙派人打探,第二日便傳來了消息:所有留守城池的軍隊已悉數投降,包括他們的老巢瓊州也早已落入新帝的手中。

現如今,他們反倒成了入甕的鱉,失敗已成了定局。原來新帝早已備下萬全之策,在遙遠的千州操控著一股神秘而強大的力量趁其不備攻其不意,先抄了瓊州,再一路收回各城池。加上其他幾位忠心耿耿的封王的傾力相助,新帝的力量早已超過了齊王叛軍。由於事先布局精細,當初齊王叛軍“攻陷”各城時,除了虛城之名,少數糧草,部分鐵器外,幾乎所有必需品都是叛軍自備的,並未撈到丁點好處。加上叛軍行事囂張,不體恤民情,一味的橫行,帝師幾乎未傷毫發,便收回了城池。

這場叛亂平息下來,朝中無人再敢打趁亂起兵的主意,而新帝下令斬首齊王,申王府上下近九百人的舉動更是讓人膽寒,且據可靠之人回憶,當時新皇親自監斬,那雙俊秀的眉竟動也未動。一時朝中人人自危。所幸新帝並未追究到底,隻是收了叛師的兵力,一番精簡後將多數的將士放還回鄉,讓他們回去好好過日子。此舉不僅穩定了局麵,更是極大地收買了民心。百姓們無不感恩戴德,將新皇奉為神明。

永慶五年,簡帝封西王微的妹妹,柳若眉為後,改年號為乾陽。後史稱:乾陽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