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教學法”的高職會計英語教學設計及實施案例
財會教育
作者:寧小博
摘要:本文在對項目教學法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從“主體”與“主導”的思辨、“主體”特征的審視、“項目”的選擇三個角度論述了項目教學法在高職會計英語課程中的教學設計原則;又從項目目標設計、項目介紹及項目情境設計、項目準備、教學過程及教學後記四個方麵介紹了項目教學法在高職會計英語課程中的實施案例,以期呈現項目教學法在高職會計英語教學中的設計心得。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 會計英語 案例
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關於課程改革的深入研究,項目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方式的轉變被廣泛探討。項目教學法是通過項目的選取和情境的創設,主要由學生通過協作完成的一種教學方法,遵循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旨在將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一種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的教學模式,項目教學法在我國的職業院校中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推廣。
目前學術界對於項目教學法的研究,多集中於對其理論基礎的追溯;在教學實踐中,項目教學法也多用於醫學、工業、林業、機械及計算機應用等課程中,鮮有在會計英語課程中融入項目教學法的先例。本文立足現狀,對項目教學法在會計英語課程中的設計及實施進行初步探討。
一、項目教學法在高職會計英語中的教學設計
(一)思辨“主體”與“主導”
與傳統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不同,項目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可追溯至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其中最為重要的理論來源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學生是主動建構者,突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師不再作為主動傳授建構對象的個體,而是整個建構過程的主導者。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完成教學活動。
傳統的會計英語教學在教師的帶領下以學生聽說讀寫為主,通過小組分工、角色扮演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往往缺乏對雙語環境下會計業務處理所需知識的宏觀把握,更不會深入思索為完成一項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建構。因此項目教學法在會計英語課程的應用,將項目實踐中所需要的宏觀層麵把握與微觀技術處理相結合,從而實現指導優先與建構優先的融合。
(二)審視“主體”的特征
1.主體的知識及能力基礎分析。高職學生作為項目主體,從知識基礎角度,經過大學英語AB級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英語基礎,掌握基本的詞彙及語法,能夠閱讀基本的英語資料並進行初步的英語寫作。在此英語水平下,會計英語課程的設計將重點放在專業英語的學習上,比如會計專業詞彙的認知、英文會計憑證填製、英文賬簿的記錄。由於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該課程在課堂的PPT展示環節建議采用雙語的方法,方便學生的閱讀及理解。
從能力基礎角度分析,會計英語作為一門專業課的延伸課,是《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相關課程的後續課程。完成先導課程學習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處理中文環境下會計業務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的會計英語教學強調中西方會計實務操作的差異,以及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通過對比使學生具備運用雙語進行會計工作的能力。
2.主體的學習動機及學習風格分析。外資企業,AB股或AH股同時上市的企業及境外融資或境外業務較多的企業,在招聘會計相關從業人員的過程中,大多要求具備雙語環境下會計業務的處理能力。因此滿足就業需求將成為選擇此課程的最主要動機。除此之外,部分學生進行專升本的英語考試及對英語的愛好也成為學習動機。
詳細的主體學習風格的分析,將對教學設計及實施方案產生影響。就高職學生的學習風格分析而言,學生喜歡直觀的教具,以及課件中的圖片、動畫;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能夠在小組分工協作之下完成工作任務;學生喜歡帶有競爭意識及親身體驗式的項目工作。
(三)選擇適合的“項目”
項目教學中項目選擇的適當與否決定著工作情境的設置及知識建構過程的成敗。一般情況下,項目應涉及學生熟悉且有興趣的內容,有助於創建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空間;完成項目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應在相關課程教學大綱的範圍內,使主體的創建過程具備可達到性;選取的項目應具備實踐性,來源於企業相關的實際業務,或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通過相關專業知識的構建,最終完善並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會計英語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在英語環境下進行基本會計業務處理及信息分析的能力,最終達到用英語進行專業會計信息的解讀、傳遞及表達的通才型會計人才培訓目標。隨著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日益趨同,會計英語教學以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的學習為先導,但又並非簡單的英語版本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