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碩認為甲騎有這麼大的威力,必然也有相應的缺點,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兵種、戰術。一旦甲騎被克製,出現的傷亡必然是難以接受的。而魏越做指揮,可以有效避免這類損失風險。
如果隻是這樣的話,劉宏也不會如此猶豫為難,關鍵是蹇碩說了第二個原因。
那就是有並州、豫州兩個州牧的支持,益州牧劉焉、幽州牧劉虞是宗室也會支持帝室的決定,有這四個當今天下僅有的州牧支持,立劉協的把握就很穩了。這種看似穩定的情況下,若雒都之中發生兵變怎麼辦?
這時候就需要一股可以有效鎮壓兵變,並預防大規模兵變出現的強力人物。
白馬寺一戰三百甲騎兩輪衝鋒不折一騎就衝死千人,這麼血淋淋的戰績就擺在麵前。若給魏越更多的資源和信任,讓魏越把甲騎規模擴充到七百,那麼就能有效震懾雒中各營兵馬。
哪怕其主將要兵變,不見得下麵的軍士會死心塌地的跟著叛亂。
有魏越及七百甲騎在,可以有效打擊兵變者的信心。何況,加重對魏越的信任,可以極大的溫暖魏真、黃琬,讓他們積極靠攏帝室,而不是跟外戚攪在一起。
至於說服魏越支持擁立皇子劉協,蹇碩是有信心的,並向皇帝做了擔保。
連劉協都知道魏越不在乎爵位,可以隨時立功賺一個爵位,這讓劉宏感慨不已,多少名將能像魏越這麼穩定?
魏越從軍以來未逢一敗,發揮非常穩定不說,更難的是往往能打出奇跡。
先是西路軍改編破羌軍去北地郡平先零羌被包圍,竟然在被包圍的對峙戰中打崩先零羌;其次南匈奴前後戰爭中魏越成功耗死南匈奴貴族的血,並在劣勢下驅走張舉;其後河東之戰中長驅直入,更是在臨汾以寡淩眾打下了橫行無阻的威名。
如果早早提拔魏越,涼州局勢不會糜爛到現在這樣的地步。
看看涼州之戰,前麵張溫指揮五路大軍進剿時,五路都是精兵強將,結果除了破羌軍開辟新戰場討平東羌之外,就董卓全身而退,其他三路都沒好下場。典型的發揮不正常,如果五路大軍穩定發揮,那時候就能剿滅韓遂。
一個穩定發揮的將領很重要,如皇甫嵩、朱儁,隻要任用後就能穩定一方,可很難創造軍事奇跡。而且皇甫嵩、朱儁穩定發揮是建立在物資穩定供應的基礎上的,很難像魏越那樣缺乏補充的環境下打出奇跡。
看看現在的關中、河內戰場,皇甫嵩、朱儁都是極力避免決戰,完全就是在消耗,拚儲蓄。這讓劉宏很不滿,可又無可奈何,因為缺乏更好的代替者。至於董卓與皇甫嵩交換位置……幾乎不可能,皇甫嵩、朱儁這兩個人死了,董卓也別想當一方主將。
再如董卓、孫堅,明明知道這兩個人問題很大,尤其是董卓幾乎就是袁氏的門下走犬,這就讓劉宏不能給董卓放權。可這兩個人發揮穩定的情況下,還能超常發揮,在這資源緊張的環境中,就顯得十分寶貴了。
至於一直當尚書的盧植,劉宏是耗到死都不會把盧植放出去,這個人太可怕,再想約束起來幾乎不可能。
對比各方麵的形勢,和目前能用的將領,魏越的優勢就無限放大了。
就目前來說,魏越父子的種種毛病都不是問題,隻有維持朝廷的秩序、權威,新興的魏氏父子才能穩定積累。一旦朝廷完蛋,魏越父子會迅速被並州強力士族推翻,蠶食一空。
就根本利益來說,魏越父子、孫堅都是與朝廷綁在一起的,一個秩序崩潰的朝廷,顯然無法維護、保障魏氏父子、孫堅當下、長遠利益的。
朝廷穩定,帝室就穩定;帝室穩定,劉協的年齡劣勢就可以彌補……反倒因為年齡劣勢,可以有效規避前期的權力矛盾。
劉辯則不成,性子軟弱、貪婪都不是大問題,關鍵就在於劉辯歲數太大。繼位之後不到兩三年就到了親政的年紀,這個時候必然會爆發政變。就目前的局勢來說,一旦政變失控會徹底崩解。
何氏外戚集團已經養的很肥了,宰掉後空出的資源,足以緩解最少五年的矛盾。而且何進、劉辯親甥舅的關係其實在朝中是很尷尬的,尤其是政變的時候……弄死劉辯的何進,又沒有其他合適備選的外甥皇子,那何進該怎麼辦?
擁立劉協,瓦解何氏集團後,五年朝中沒有大的紛爭,協力之下,能恢複不少元氣。等劉協到親政的年齡時,也就經得起一些大折騰了。整個後漢,就是這麼折騰一段時間,休養一段時間繼續折騰的循環中走過來的。
一切都規劃的很好,於是蹇碩出麵,與魏越談起了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