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埔軍校的教學訓練中,何應欽一度以總教官兼任教練部主任。他以“取精用宏,加強教練”為主旨,在蘇聯顧問組的幫助下,學習蘇聯紅軍的軍事訓練方法,同時也借鑒了自己所擅長的德國、日本的軍事訓練經驗,自創了一套啟發型、直觀型、通俗型、實踐型與理論型兼具的教練方法,對黃埔學生軍的訓練起了積極而速成的作用。
是年11月,黃埔軍校正式組建教導團,何應欽任團長。中級軍官全由黃埔教官中選任,連長由區隊長中選拔,排長、班長則以黃埔一期的優秀學生充任,兵員則在各地秘密招收。教導團實行黨代表製,各級黨代表由廖仲愷遴選學生中富有政治學識者,呈請國民黨中央任命,以示軍隊黨化,故稱為“黨軍”。12月,軍校成立教導第二團,由王柏齡兼任團長,何應欽所部更名為教導第一團。雖然教導一、二團團長都是蔣介石的親信,但兩個教導團的政治領導者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何應欽的教導第一團中就有共產黨員39名。在軍校中傑出的共產黨人周恩來、惲代英、林祖涵、葉劍英等的領導下,黃埔教導一、二團成了廣州革命政府最可靠的武力支柱。
在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和兩次東征中,何應欽率領黃埔學生軍立下了赫赫戰功。何應欽在黃埔建軍、擴軍的過程中,以其實幹苦幹,身先士卒,勇猛頑強,謙和謹慎獲得上下一致認可。尤其在第一次東征中教導一團在何應欽率領下,攻克淡水,並挽救險些被敵包圍的教導第二團。蔣介石訓話時稱:“淡水之戰為革命之開始。”而隨後由何應欽指揮的棉湖之戰,以千餘之眾,抗擊萬餘悍敵,使廣州革命政府轉危為安。教導第一團及團長何應欽“一戰成名天下知”。蔣介石、何應欽都把1925年3月12日當作他們“安危同仗,甘苦共嚐”的紀念日,同時也是孫中山先生逝世之日。第二次東征前,以教導一、二團組成黨軍第一旅,何應欽兼任旅長,廖仲愷任黨代表。黨軍第一旅在平定了廣州的陳炯明部楊希閔和桂軍劉震寰的叛亂之後,擴充為黨軍第一師,何應欽升任師長,劉秉粹為參謀長、劉峙、沈應時、錢大鈞分任一、二、三團團長。在攻克陳炯明老巢,惠州的戰鬥中,何應欽又建立殊勳。在廣州國民政府的嘉獎電中稱其“勞苦功高,指揮有方”。北伐戰爭中,何應欽先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北伐東路軍總指揮和第一路軍總指揮,逐漸奠定了他作為國民黨軍中黃埔嫡係的首領、蔣介石“八大金剛”之首的地位。
何應欽作為功罪是非褒貶不一的曆史人物,如果分階段對其進行評價,他在黃埔軍校時期的總體表現,其主流是革命的、進步的,且功勳卓著。稱之為“黃埔係的保姆”,不僅是一份尊崇,更是黃埔係形成曆史的真實一頁。
(作者係貴州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貴州史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