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介紹本文在寫作上的三大特點。其一,它雖然也是以遊山的時間和路線作為行文線索,但在結構上卻明顯地分作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寫船行九曲溪而飽覽武夷山山水風光;後一部分寫親登諸峰而盡得探險觀奇之趣。兩部分都詳細介紹了眾多的景點,而且能抓住特色精於剪裁,巧為布局,並不見羅列冗繁的痕跡。其二,文章把描寫景物同敘述遊人的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並不時融入作者的感受和感想,讀來頗感親切自然。其三,文中描寫景物運用了大量形象貼切的比喻,最能引人聯想。如以美女梳妝比月光下諸峰的秀媚,以撫孩兒頭頂喻隱屏峰的高峻,又以盤中玩石喻眾峰之相形見小,以饞婦炒寒豆比山間流水之聲……都令人拍案叫絕。由於作者設喻新穎,比擬酷肖,因而即使是描寫同一類景物,也並無重複之感,反倒是處處見特色,處處出新奇。
湖心亭看雪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宗子、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明亡,隱於山中,酷好遊覽山水以詩文山水自娛。其山水記遊小品,寫景抒情,清越雋美,而常有故國之思。其小品題材廣泛,博觀約取,短小活潑,文筆清麗,造語新奇,富有詩意,是晚明小說中的佳作。著有《琅擐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餘拏①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②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③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④者!”
【注釋】
①拏:牽引,這裏是劃(船)的意思。
②湖心亭:在浙江杭州西湖外湖一小洲上。
③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④相公:古時對上社會年輕人的敬稱。
【賞析】
這是一篇奇特的遊記小品,記述了作者雪夜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雪後西湖山水渾然難辨的茫茫景象,反映了作者孤芒自賞的避世心態。文章開頭交代賞雪的時間選在大雪三天之後的一個夜晚,地點選在湖心亭,並著意說明是冒著嚴寒獨自坐小船前往。這些鋪墊之筆,表明這確實是一次奇特的出遊。接著,將對話、敘事、寫景、抒情熔於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著濃鬱的詩意。作者筆墨精煉含蓄,令人驚歎不己!文章末尾又異峰突起,借舟子之口道出一個“癡”字,點染出這篇小品的“情結”。通篇以奇人奇舉、奇景奇遇、奇情奇趣來抒寫性靈,反映出作者與眾不同的山水癖好,以及他對“深情真氣”的個性追求。本文在藝術上的特點是文字簡捷明快,善於用極扼要的語言把人物或景色的神態傳達出來,其文筆簡約到了極致,而大背景的空闊,小環境的孤寂都躍然紙上,堪稱晚明小品中的傑作。
避風岩記
【作者簡介】
張明弼,生平不詳,明末江蘇金壇(今江蘇省金壇市)人。從本文內容推斷,他應當是崇禎年間的一個下層小官吏。
【原文】
避風岩①在端州之北三十裏許,或曰與硯坑相近,古未有是名,餘避風其下,故贈以是名也。
餘何以避風其下?崇禎己卯仲秋②,餘供役粵帷。二十五日既竣事,則遍謁粵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鳴鼓吹不啟戶,非啟戶則令長不敢入。餘東馳西騖,左詗右需,目厭於閽騶鹵簿絳旗朱帽之狀,耳厭,於笳鼓引讚殿喝之聲,手足筋骨疲於伏謁拜跽以頭搶地之事。眩瞀車上,至不擇店肆而解衣臥之。凡六日而畢,則又買舟過肇,謁製府③。製府,官厭貴,禮愈絕,控拜數四,頷之而已。見畢即登舟,將返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