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明代遊記(6)(3 / 3)

九月胐④,宿三十裏外。力引數步,偶得一岩。江回峰抱,風力稍損,乃息焉。及旦而視之,則斷崖千尺,上侈下弇,狀如簷牙。仰而睨之,若層衡之列煙上,崩巒傾返,頹石矗突,時有欲落之勢,慄乎不可以久留焉。狂飆不息,竟日居其下。胥仆相扶,上舟一步,得坐於石隙草際。聽怒濤聲,若奔車敗馬。望沸波,若一群白鵝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鱗爭躍上岩。石崖磔磔,不沾土壤。而紫莖纏帶,青蕪數尺,一偃一立,若青獅奮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獸,風過毛豎,不相自休。

身住江坳,目力相界,不能數裏,而陰氛交作,如處黑帷。從者皆慘容而相告曰:“日複夕矣,將奈何?”餘笑而語之曰:“第安之,第安之。吾視夫複嶂重巒,繚青緯碧,猶勝於院署之嚴麗也。吾視夫崩崖傾石,怒濤沸波,猶勝於貴人之頤頰心腑也。吾視夫青蕪紫莖,懷煙孕露,猶勝於大吏之絳騎彤騶也。吾視夫穀響山嘯,激壑鳴川,猶勝於高衙之嗬殿讚唱也。吾視夫藉草坐石,仰矚雲飛,俯觀重泉,猶勝於拳跽伏謁於尊宦之階下也。天或者見吾出則傴僂,人則簿書,已積兩載矣,無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風濤阻滯,使此孤岩以恣吾數刻之探討乎?或茲岩壁立路絕,猿徒鼯黨,猶難托寄,若非習金丹火龍之術,騰空躡虛,不能一到。雖處大江之中,飛帆如織,而終無一人肯泊其下,以發其奇氣而著其姓字。天亦哀山靈之寂寞,傷水伯之孤清,故特牽柅餘舟,與彼結一日之緣耶?餘年少有誌,養二龍於水壑,調一鶴於中峰,與羽服思玄之徒,上煙駕,登月館,以望四海三山⑤,如聚米縈帶。而心為時奪,至墮俗網,往返數千裏,徒以充廝養之役,有才無時,甘於下人。今日見此水石,若見好友,猶恐諄芒、盧敖諸君,詆餘以井甃之識,而又何事愁苦於茲岩之下乎?”從者皆笑,餘乃納以茲名。

岩頂有一石,望之如立人,或曰飛來之塔頂也;或曰當是好奇者,躋是崖之巔,如昌黎不得下,乃化而為石雲。岩側有二崩石,一大一小,僅可束兩纜。小吏程纓曰:“當黑夜暴風中,舟人安能擇此?神引維以奉明府耳。”語皆不可信,並記之。

【注釋】

①避風岩:地名。

②仲秋:陰曆八月。

③製府:製軍幕府。製軍,明清時對總督的稱呼。

④朏:陰曆每月初三。

⑤四海:古代以為中國四周皆有海,四海,意同天下。三山:古代神話中的三個仙山,即逢萊、方丈、瀛洲。

【賞析】

這是一篇風格奇特、文筆犀利的遊記散文,以山水遊記的形式來表現當時官場時政黑暗這一深刻的主題。文章開頭介紹避風岩的位置和起名的由來;緊接著以一句問話帶出一段不同尋常的敘述文字,有層次地敘寫他到廣東官府辦事時所親身經曆的官場種種醜陋黑暗的現象。接著,文章十分自然地過渡到一段寫景的文字。作者緊扣“避風岩”,有層次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危岩、怪石、狂風、怒濤和藤草,極力渲染其令人驚懼的景象和情勢。在文章的主體部分,作者借撫慰眾人的驚懼心情而引出一段議論、抒情的文字,更表現出奇特而精巧的構思藝術。他巧妙地用五個排比的句式,構成強烈的對照,痛快淋漓地抨擊官僚政治的腐朽黑暗,抒發憤世嫉俗之情。然後,又用揣測天意來進行自我調侃,以抒寫心誌來表達自己的清高。全文充滿著辛酸的詼諧和辛辣的諷刺筆調,表現出一個具有良知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無比激憤和一個下層小官吏的萬般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