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清代遊記(1)(2 / 3)

【注釋】

①鳩茲:古邑名,在今安徽省蕪湖市東。

②黃州:治所在今湖北省黃州市。

③赤壁:山名。此指黃岡赤壁。

④嘉魚:縣名,今屬湖北省。據考,赤壁之戰的地點在今湖北省蒲坼市境內。

⑤子瞻賦:指蘇軾的《後赤壁賦》。

【賞析】

這篇遊記是作者借以抒發其感時憤世之情而作。眾所周知,黃州赤鼻山被人誤傳為三國時赤壁大戰之地,而蘇軾當年借此填詞作賦以抒懷,使它成為一處名勝,本文正是作者借此事而做的。文章開頭寫作者泊舟黃州,聽人說這裏就是赤壁,故大喜登岸想去一覽勝景,而所見卻大失所望。這些都是鋪墊之筆。進而寫由發現蘇軾的石刻而考據史實,糾正地名之誤。接著作者引述東坡賦裏的描寫,同眼前所見相比較,不免生出失落之感,由此而慨歎文人也不免虛構,江山之因歲月流逝而變得“不可複識”,進而想到天下有多少奇山異水因處在偏遠蠻荒之地而長久不為人知,而此山卻因蘇軾之遊而聞名於世,逐漸引出文章的主題。作者借題發揮,由山的不同遭遇發出議論,一針見血地揭示出有識之士懷才不遇,而身負重名者卻不副其實的不合理社會現象。

通讀全文主旨明確,文筆簡練,承轉自如,章法嚴謹,技巧嫻熟。

遊雁蕩記

【作者簡介】

方苞(1668~1749)字風九,號靈皋,晚年又號望溪,清代安徽桐城(今安徽省桐城縣)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進士。康熙五十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牽連入獄,初判絞刑經多方營救才免死,二年後出獄,編入漢軍旗下為奴。由於他素有文名,得在皇帝南書房當差,被任為武英殿修書總裁。雍正元年(1723)免除奴籍,升為內閣學士。乾隆間官至禮部侍郎。他是清代著名古文家,宗奉程朱理學,論文提倡“義法”,是桐城派的創始人。他斷承唐宗古文運動的“文道合一”的主張。創作上,講求以嚴密的結構形式表達傳統經義及倫理。其文結構嚴謹語言洗煉,立意明晰。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原文】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①,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

鮑甥孔巡曰:“盍記之?”餘曰:“茲山不可記也。永②、柳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岩壑也。”而餘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

前此所見,如皖桐③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遊者欣然而樂。而茲山岩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於此二者,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聖賢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見矣。

【注釋】

①雁蕩:山名,在今浙江省樂清市東北。

②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柳:柳州,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③皖桐:安徽桐城。浮山:一名符度山,在桐城縣東麵。

【賞析】

本文是一篇雜感式的遊記文章。作者的主旨在於借題發揮,通過述說自己遊雁蕩山的感想,來闡發守身涉世之學和成己成物之道。從寫作技巧上看,本文雖然不富於格物致知的理趣,卻也具有明顯的特色。文章開頭說明雁蕩的“山容壁色”,前所未見,卻沒有對山容壁色塗一番具體描繪,而是將筆鋒一轉,用“茲山不可記也”一句引發出一番議論。以他處名山橫遭“瘡瘠”,顯示雁蕩山的內在神韻與太古容色,令人“萬感絕”而“百慮冥”,不露痕跡地宣揚了“萬物皆備於我”、“無人欲即是天理”的理學觀點。最後水到渠成,歸納遊雁蕩而得出的結論,點明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