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剡:削尖。
②閏:此處是大概、由於的意思。
③珍珠泉:在今山東濟南市泉城路北。
④瑟瑟然:形容泉珠出水麵發出的細碎的聲音。
⑤累累然:形容泉水湧出時水珠重疊的樣子。
⑥信:確實。
【賞析】
濟南素有“泉城”之稱,其中又以珍珠泉尤負盛名,本文即是以珍珠泉為主題而作的一篇膾炙人口的遊記小品。此篇遊記主要有兩大特點。其一,構思突破一般陳式。此類觀泉小品大都先寫泉水由來,轉敘觀賞情景,最後以交代同遊者作結。此篇則一反常規,將本該放在篇首“是日,雨新霽”的天氣情況及“濟南泉得名者凡十有四,茲泉蓋稱最雲”的總體情況放在文章的最後。且自然流傳,不露痕跡。其二,寫景能抓住景觀特征,著意渲染,雖字數不多卻出神入化:“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麵,瑟瑟然,累累然。”不用華詞麗語,隻用幾個排比句即將泉水的諸多形態、變化,聲色俱全地展示出來,有玩味不盡的韻味。全文著墨雖少,但結構完整而脈絡分明,筆致婉曲而富有層次,語言簡煉而準確生動,確是一篇精短有趣的山水名勝小品佳作。
登泰山記
【作者簡介】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穀,因名室為惜抱軒,又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郎中,記名禦史,曆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學識淵博,桃李眾多,為桐城派主要作家。工古文,主張“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以陽剛、陰柔區別文風,提倡“神理氣味”,貶薄“格律聲色”。喜遊曆,好考察,多紀遊吟勝之作,清新俊逸,曉暢簡潔,很好地體現了“桐城派”風格。他的文章清真雅正,嚴謹樸素,其山水遊記以清逸動人著稱。他編寫的《古文類纂》曾作為學習古文的範本,廣為流傳。著有《惜抱軒全集》。
【原文】
泰山①之陽,汶水②西流,其陰③,濟水④東流。陽穀皆入汶,陰穀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⑤也。最高日觀峰⑥,在長城南十五裏。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曆齊河、長清⑦,穿泰山西北穀,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⑧,與知府朱孝純子穎⑨由南麓登。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麵有三穀。中穀繞泰安城下,酈道元⑩所謂環水也。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複循西穀,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穀入,道有天門。東穀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撲麵。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
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氣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注釋】
①泰山:古稱“岱宗”,又稱“東嶽”。在山東省泰安市北。為五嶽之首。陽:山的南麵。
②汶水:即大汶水。發源於山東原山,向南流經泰安城東。
③陰:山的北麵。
④濟水:發源於河南王屋山,東流經山東濟南,經小清河入海。
⑤古長城:戰國時齊國所築的長城。
⑥日觀峰:在泰山山頂,為觀日出之勝地。
⑦齊河:山東縣名。長清:山東縣名。
⑧丁未:指二十八日。
⑨朱孝純:字子穎,號海愚,山東曆城人,曾為泰安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