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清代遊記(2)(3 / 3)

⑩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水經注》作者。環水:指護城河。

?徂徠:山名。在泰安東南。

?戊申:十二月二十九日。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樗蒱:古代的一種賭具,類似骰子。

?岱祠:岱廟。祭祀泰山神東嶽大帝。

?碧霞元君:女神名,相傳為東嶽大帝之女。

?顯慶:唐高宗李治的年號。

【賞析】

泰山,王嶽之首,也是曆來文人騷客喜愛之地。本文就是一篇關於泰山的遊記散文。本文曆來為人們所推崇。被看作是古代遊記散文中的名篇。它記述了作者於隆冬除夕登遊泰山的經過。文章首先以其章法嚴謹見長。開頭簡要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是全文的總起;然後展開正文。主體部分先用幾句話交待遊山的時間和人物,緊接著就以遊蹤為序,進行描敘。其次,本文寫景也極有特色。作者既抓住泰山景觀自身的特點,又抓住隆冬雪天的時令特點,構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寫盤山道路迷霧冰滑,襯出登山的艱險;寫極頂遠望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的背景,托出秀美壯觀的遠景畫麵。尤其是除夕觀日出一段的描寫,把特定條件下的日出奇觀描寫得變化多姿,彩色繽紛;同時寫出紅日雪光互相映照的山色山形,也極具匠心。結尾概括了泰山各景的“三多”、“三少”、“三無”,與文章開頭相照應,也起到增強文章結構嚴緊的效果。全文敘述緊扣“登”字,寫景圍繞“雪”字,取景精而不蔓,敘事簡而不序,考證要而不繁,寓情含而不露,造語雅而無飾。全文無一處閑筆,無一字緊贅。細細體味,本文較好地體現了作者“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的文學主張,語言簡練精粹,形象生動鮮明,既是桐城派的佳作,也是古代遊記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遊廬山後記

【作者簡介】

惲敬(1757~1817),清散文家。字子居,號簡堂,陽湖(今江蘇常州市)人。乾隆舉人。曆官富陽等知縣,擢南昌同知,後署吳城同知。他崇尚名節,為官清廉。少喜駢文,後致力於古文,以振興文學自任,與張惠言同為“陽湖派”創始人。擅長論說文,山水小品亦不乏清峻之作。有《大雲山房文稿》等。

【原文】

自白鹿洞西至栗裏,皆在廬山之陽,聞其陰益曠奧,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壬戌侵晨,沿麓行。小食東林寺①之三笑堂。循高賢堂,跨虎溪,卻遊西林寺,測香穀泉。出太平宮,漱寶石池②。甲子渡江,覽湓口形勢。乙醜返,宿報國寺。大雨,溪穀皆溢焉。

丙寅偕沙門無垢,籃輿③曲折行澗中,即錦澗也。度石橋,為錦繡穀,名殊不佳;得紅蘭數本,宜改為紅蘭穀。忽白雲如野馬,傍腋馳去:視前後人,在綃紈中。雲過,道旁草木羅羅然④,而澗聲清越相和答。遂躡半雲亭,睨試心石,經“廬山高”石坊,石勢秀偉不可狀。其高峰皆浮天際,而雲忽起足下,漸浮漸滿,峰盡沒。聞雲中歌聲,華婉動心,近在隔澗,不知為誰者。雲散,則見一石皆有一雲繚之。忽峰頂有雲飛下數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為千百,漸消至無一縷,蓋須臾之間已如是。徑天池口,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東出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視,石峰蒼碧,自下矗立,雲擁之,忽擁起至岩上,盡天地為綃紈色,五尺之外,無他物可見。已盡卷去,日融融然,乃複合為綃紈色,不可辨矣。返天池口,東至佛手岩,行沉雲⑤中,大風自後推排,雲氣吹為雨,灑衣袂。蹊坐升仙台,拊禦碑亭,雲益重。至半雲亭,日乃融融然耳。無垢辭去,遂獨過鐵塔寺而歸。

天池之雲,又含鄱嶺、神林浦之所未見。他日當贏⑥數月糧居之,觀其春秋朝夕之異,至山中之所未至,亦得次第觀覽,以言紀焉⑦,或有發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注釋】

①東林寺:在廬山北麓,廬山著名寺廟之一,我國佛教淨士宗(蓮宗)發源地,為東晉高僧慧遠主持建造。寺前虎溪自南向西回流,上有石拱橋。三笑堂:在東林寺正殿神遠殿側。

②漱寶石池:在寶石池玩弄池水。

③籃輿:竹轎。這裏用作動詞。

④羅羅然:清新、疏淡的樣子。

⑤沉雲:顏色濃深的雲。

⑥贏:背,擔。

⑦紀: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