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郭真順:柏舟無憾泛橫流(2 / 2)

後來的一件事,更加展現了郭真順膽色、勇敢和才情。

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對福建大舉用兵。至第二年明洪武元年正月開始,明軍一路取得福建各地的城池,並於三月在潮州置興化衛,以俞良輔為興化衛指揮。第二年,明朝改興化衛為潮州衛,仍由俞良輔任指揮。為了將潮州地區真正統一,俞良輔決定逐步鏟除尚未歸順的地方勢力。而郭真順一家居住的溪頭寨屬於偏遠地區,寨子還沒來得及歸附,當然俞良輔並不認為這是被動的,隻覺得是有意為之的反抗行為,便糾集了幾千精兵強欲將對寨子進行圍剿。就在這危急關頭,時年花甲的郭真順馬上應急作了一首《上指揮俞良輔引》,於大軍來寨子時,親自“遮道上之”。詩道:

將軍開國之武臣,早附鳳翼攀龍麟。

煙雲慘淡蔽九野,半夜捧出扶桑輪。

前年領兵下南粵,眼底群雄盡流血。

馬蹄帶得淮河水,灑向江南作晴雪。

潮陽僻在南海瀕,十載不斷幹戈塵。

客星移處萬裏外,天子亦念遐方民。

將軍高名邁前古,五千健兒猛如虎。

輕裘緩帶踏地來,不減襄陽晉羊祜。

此時特奉聖主恩,金印鬥大龜龍紋。

大開藩衛製方麵,期以忠義酬明君。

宣威布德民大悅,把菜一笠誰敢奪。

黃犢春耕萬隴雲,犛龐夜臥千村月。

去歲壺陽戍守時,下車愛民如愛兒。

壺山蒼蒼壺水碧,父老至今歌詠之。

欲為將軍紀勳績,天家自有麒麟筆。

願續壺民歌太平,磨崖勒盡韓山石。

詩歌以頌揚為基調,極力稱讚俞將軍是明朝開國重要武將,為明太祖四方征戰,威望極高,簡直能把淮河之水灑向江南,化作晴雪。並訴說了潮陽十年來飽受戰亂之苦,幸得俞將軍從萬裏之外帶來了天子對遠方子民的關懷。將軍恩威並施,功績超過前人……她還說將軍德行高尚,愛民如子,去年戍兵河南壺陽,當地老百姓已深切體會到了將軍的仁義,至今還在歌詠將軍的事跡呢。同樣,潮州人民也會永遠記得並紀念將軍的功勳的。

此時收到一位60歲老婆婆所作的詩歌,俞良輔不覺一震,再看詩文,所言所語感人肺腑,敬重之意油然而生,當然對郭真順的誇讚和頌揚,他更是樂意接受。於是道:“此寨是賢女所居,其民必很馴服。”於是帶兵徑直離去。溪頭寨全寨人幸免於難,郭真順居功至偉。

後來,郭真順丈夫周瑤又被選舉為賢良方正,但郭真順依舊堅持其不出仕。

但是,對於自己的三個兒子,郭真順在仕途上從不做阻攔。

大兒子周硝,為棲霞縣令;次子周礪,任增城教諭;三兒子周礦,舉名儒第一,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

據說,郭真順小兒子周礦,科考被點為榜眼,當主考官將試卷呈與皇帝時,奏道:“臣觀周榜眼文章秀逸,文筆娟麗,似有閨閣嫵媚,奇事也!”皇帝當即召周礦問:“卿之文章書藝師承哪位高賢?”周礦答道:“臣幼家貧,未能從師,臣之文章之藝,都是母親郭氏所教。”皇帝聽後不由起敬意,稱道:“真賢母也。”便封贈為郭真順為“郭氏賢母”,並立下牌坊。

郭真順詩作彙編成《梅花集》,已無傳本。現存《歸寧自序》二首,《悼塚婦死難》二首,《漁樵耕牧四詠》《勸家雍睦》《鬆竹梅蘭四詠》《贛州十八灘》等18首。其中《歸寧自序》為她120歲時所作,她道:

天甲年來度二周,桑榆暮景雪盈頭。

五經立業儒家雅,三子成名壯誌酬。

橋梓有光聯俎豆,柏舟無憾泛橫流。

階前蘭玉森森秀,斑彩扶來到首丘。

郭真順活了二個甲子年,子孫滿堂,枝繁葉茂。後人遵從她的遺囑:“勿修佛用,勿燒紙錢。”不迷信,不鋪張,真開明一位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