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鮑令暉:惟餘心不變(2 / 2)

她對日思夜想的哥哥道:

自君之出矣,臨軒不解顏。

砧杵夜不發,高門晝常關。

帳中流熠耀,庭前華紫蘭。

物枯識節異,鴻來知客寒。

遊用暮冬盡,除春待君還。

自從哥哥離家後,再也沒有歡暢的心情。坐在窗前,望著哥哥當初離去的小路,心情更加低落了。每個夜晚再不敢啟動砧杵,一使用它,就會想起哥哥,於是隻好早早關上大門。在紗帳中,慢慢地數流螢。在庭中,慣看開放的紫蘭。一歲一枯榮,一載複一載,信使帶來信件,知道哥哥在他鄉亦是寒冷啊。惟有盼著暮冬早過,你隨著春天的氣息回來,那便是春暖花開了。鮑令暉對哥哥深切地想念,都在這一字一句中。

寫與哥哥的詩句,鮑令暉文思踴躍,文筆清新,文字飽滿,她在《示行人》(又題《寄行人》)再道:

桂吐兩三枝,蘭開四五葉。

是時君不歸,春風徒笑妾。

哥哥赴任離家,忘了及時捎個信回家,著實讓妹妹坐立不安啊!這首詩中說桂花,道蘭草,猶如一陣暗香盈動,激起思念之情。

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說鮑令暉的詩“往往嶄絕清巧,擬古尤勝”,同時又批評她“百願淫矣”,這是何故呢?或許,這與鮑令暉詩作中多有相思之情有關吧。

譬如《擬青青河畔草》,就多有體現:

嫋嫋臨窗竹,藹藹垂門桐。

灼灼青軒女,泠泠高台中。

明誌逸秋霜,玉顏豔春紅。

人生誰不別,恨君早從戎。

鳴弦慚夜月,紺黛羞春風。

排比、對偶,鮑令暉喜歡這樣的手法。全詩以思念為主線延展,詩中描寫了一位端莊賢惠的女子,她掛記著戍邊的丈夫,為此展開了情緒的鋪展。詩中詞句綺麗,詩意芬芳,情意飽滿,詩情瀲灩多姿,美不勝收。此詩的選材,是不是鍾嶸所說的“百願淫矣”呢?畢竟,古代女子對情感的表達方式是不太外露的,而鮑令暉詩中卻將感情之事溢於言表。

這對感情深厚的兄妹,最終是鮑令暉先於鮑照離開人世。鮑令暉去世的噩耗傳來,哥哥傷心欲絕,上司卻隻批準了鮑照了三十天的假期,讓他心寒不已。妹妹離世後還有年邁的母親,他如何照看這個殘破的家啊。於是,鮑照再次申請了一百天的假期,以撫慰母親和難過和平撫自己的心情。

南山上,從此多了一座墳塋,望著清冷的四麵山色,鮑照感懷萬千,他說“露團秋槿,風卷寒蘿”,道“淒槍傷心,悲如之何”。這首《傷逝賦》訴盡了鮑照悼念妹妹鮑令暉的所有情懷。

鮑照似乎在蒼茫中聽見了山穀中有回音,有位女子輕輕念著:

寒鄉無異服,衣氈代文練。

月月望君歸,年年不解綖。

荊揚春早和,幽冀猶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見。

誰為道辛苦,寄情雙飛燕。

形迫杼煎絲,顏落風催電。

容華一朝盡,惟餘心不變。

那是他的妹妹鮑令暉在且吟且行啊!有一行淚噴薄而出,模糊了下山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