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漫步“原子城”(1 / 2)

采風青海之際,筆者有緣,走訪了研製兩彈升天的“原子城”,在了解前人“鑄劍”之艱辛的同時,還欣賞到了昔日的“原子城”化劍為犁後今天的秀美容姿……

西海——揭去了神秘的麵紗

國人都知道兩彈爆炸是在大漠羅布泊,可有誰知道它的研製基地在哪兒?

當我們出訪青藏高原的幾個文友,登船漫遊過湛藍色的青海湖之後,本來是要沿青藏公路返回西寧的。但好客的主人,建議我們一行去看看位於青海湖一側的金銀灘,更為誘人的是離金銀灘幾十裏路的行程,便是中國“蘑菇雲”(導彈和氫彈)研製基地原子城的舊址——今日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西海。不用主人多費唇舌,我們立刻從青海湖驅車北行,直奔那塊使人感到十分神秘而又讓人回腸蕩氣的地域——祁連山南麓的原子城。

世界曆史上記載著:中國於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在大西北羅布泊升起一朵“蘑菇雲”;兩年八個多月之後,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又研製成功。當時世人無法得知兩彈何以會橫空出世,震響在九天環宇;更不知道孕生兩彈的母體,究竟在天涯海角的何處。直到1987年,研製基地全部撤離之後,世人才逐漸知道了這兩顆中國“爭氣彈”,都是在這個西海基地研製成功的。通過新聞媒體國人進一步知道:這兒海拔三千多米,屬於缺氧地區;加上地處大西北“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地帶,一年四季中近二分之一的時間,是風雪覆蓋的嚴寒冬季。1957年國防科工委把核武研製中心選擇在西海之後,研製人員常年生活在帳篷和幹打壘的地下住室(茅草與泥土搭建而成),其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可想而知。因而作家們登上這塊土地後,心裏充滿了對一代科學精英的崇敬之感。

更為令人感到驚愕的是,昔日這個帶著神秘麵紗的西海,今天竟然成了一座綠蔭遮蓋和開滿鮮花的城巿。化劍為犁的西海,至今不過20多年的光景,它已搖身一變成了青海旅遊勝地。如果沒有展廳的和一些曆史圖像的啟示,沒有人會想到這兒會曾是孕生核彈的腹地。我沿街信步向綠蔭深處走去,一座紀念碑出現在我的麵前。此碑高約16米,它與其他紀念碑不同之處在於,碑身碩長並呈方柱形;充滿寓意的是其碑身四周,圍刻著有象征抵禦外侵的盾牌和展翅的欲飛的和平鴿;碑頂的端,不是尖尖地指向天空,而是鑲嵌著一個原子彈形狀的圓球。碑文上的幾個大字“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究基地”,為當年張愛萍將軍揮毫而寫。

這位主持核武研製的將軍之一,曾在這兒留下如是的一則佳話:基地研製中心初建的日子,當地最好的住所是幾座簡易的紅磚樓,而張愛萍將軍拒絕住在為他安排好的樓房裏,而夜宿在樓旁的帳篷中——讓第一線的科研人員,住進紅紅磚小樓。青海地處高寒地帶,為了抵擋夜寒,張愛萍將軍在帳篷中睡覺時,懷裏常常揣著一個暖水袋熱身。多少年之後曾有記者詢問將軍:當年何以會如此苛求自己?他回答隻有一句話:“隻為圓上中華民族的強國夢!”這些美談,像開在小城路旁的鮮花一樣,芳香彌漫了整個西海。

今天——“原子城”的美麗佳話

筆者在一條安靜的小街上,曾垂詢一位當年在基地服務的老者。他當年是基地外圍的一個炊食人員,至今他難以忘卻當年的艱苦和和神秘。說起當年的艱苦,他說居住帳篷和幹打壘的地窩子裏,那隻是小事一樁。他記憶最深的是糧食的匱乏,特別是到了三年困難時期,基地人員也和全國人民一樣,饑餓,青稞麵的餅子,常常填不飽肚子。後來,全國人民節衣縮食,給這裏撥來上百萬斤黃豆,青海的藏民、回民……趕來4萬隻羊,說是為了給高寒地區的工作人員體能“增熱加鋼”。多少年之後,他才知道全國人民給這兒“增熱加鋼”,是為了兩彈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