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被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1 / 2)

不被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思想討論

作者:陳曆傑

隻有極少數人會一直保持開放的心態,通過不斷反思和成長對自己的心靈地圖不斷修訂,直到生命的終結。

每個人都有一張心靈地圖

我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由於從事法律工作的原因,比較容易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各類矛盾糾紛,尤以婚姻家庭類糾紛居多,見識的越多,越能體會社會的浮躁和人心的焦慮,而在這紛擾喧囂的時代如何守住一份寧靜,便顯得尤為重要。

我的方式便是讀書,讀那些真正能讓自己安靜下來,同時又能引導自己不斷反思和成長的“經典”(經典因人而異,關鍵是引起“心靈共鳴”),正如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的:“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張心靈地圖,憑借著這張地圖,我們確定自己的位置,找尋人生的方向,通過成長,我們一步步繪製和修訂自己的心靈地圖,從而不斷調整人生這艘大船的正確航向。不少人青年時期就放棄了修訂自己的心靈地圖,而大部分人到中年時,就自認為自己的地圖完美無缺。這些人拿著一張過時的地圖指導人生,從而陷入迷失與煩惱之中。隻有極少數人會一直保持開放的心態,通過不斷反思和成長對自己的心靈地圖不斷修訂,直到生命的終結。這便是少有人走的路,一條不斷成長的心智成熟之路。”

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認為,讀書即成長。中學時代,花了不少時間讀西方的文學經典。當時讀書都是囫圇吞棗似懂非懂,不過有幾本書影響至深。我完全被小說《飄》裏的斯嘉麗迷住,被那種旺盛的生命力與頑強鬥誌所折服,她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深深烙在了我的腦海,鼓舞我哪怕再艱難也對未來抱有一份希望。而《傲慢與偏見》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的擇偶觀。伊麗莎白的睿智和理性,麵對重大選擇時忠於內心而不隨波逐流,讓我明白了什麼樣的女性值得一生去愛。很幸運,我遇到了這樣的人。我們維係感情的重要方式便是一起閱讀,彼此推薦,深入交流這種書友一樣的互動模式,讓我們同步成長互相促進。我想,好的關係,恰恰是能夠給彼此帶來成長、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關係,而讀書便是成就這種良好關係的催化劑。

讀書可療傷。讀書於我而言,很大程度上是治療童年的創傷,排解孤獨的苦悶。我是一個敏感而又有些缺乏安全感的人,盡管外表看起來熱情開朗積極主動,但是內心的糾結與惶恐始終如影隨形。心理學類著作的大量閱讀,使我開始學會審視自己的內心,從武誌紅的《為何家會傷人》到張德芬的《遇到未知的自己》,我開始能夠客觀審視自己的童年,包括家庭帶給自己的創傷,也學會了如何擁抱內心的小孩從而達成與自己的和解。而隨著閱讀和反思的深入,尤其是對榮格、羅傑斯、海靈格、斯科特派克等心理學大師的閱讀,我已經能較為嫻熟地觀察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對人性的弱點也有了更深入的洞察和理解,這讓我在處理法律糾紛時,能更好地解讀對方的情緒,把握問題的關鍵。因此,很多糾紛在我眼裏已經不再是麻煩,而成為解讀人性密碼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