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會好奇1至8號方案到底區別在哪兒。喪禮最大的成本是場地、鮮花和人力,一場搭配了燈光和個性圍棺鮮花的人生告別會可能耗費近萬元,個性化定製的人生告別會更是上不封頂。在重慶,定義為基本套餐的人生告別會定價1800元,在上海,這個價格是2300元;而最貴的一場人生告別會甚至花費了100多萬元。相比包括墓地、喪品在內的商品售賣,具有策劃性質的殯儀服務品牌溢價能力更高。
最貴的「地下CBD」
《殯葬人手記》的作者托馬斯·林奇(ThomasLynch)總結殯葬業的口號是「照顧死者以服務生者」。這句話翻譯成簡潔的中文則是「撫生慰歿」,得到了從業者的高度認可。
照顧死者首要的是如何選擇入土為安。盡管最便宜和最貴的墓地其實沒有多大差別——地上空間一樣可以刻,地下空間一樣可以埋,但人們還是會為了這塊不過一張報紙攤開麵積的土地顧慮重重,思前想後。電影《瘋狂的賽車》裏說得直接,「我們這裏是高尚社區、上風上水地下CBD,人生後花園,按均價僅售人民幣3萬元整,值得一生典藏。」
問題是很多時候3萬元無法搞定一套「地下CBD」:穴位位置、占地麵積、墓碑朝向、石碑材質、10年起付的維護費、一次性綠化費……這其中某一項稍有更改都會使總費用大相徑庭,因為諸如風水的好壞實在很難明碼標價。
難怪國人對這一行的印象是「殯葬暴利」或「比房地產利潤還高」,但從業者們不這麼看。「老百姓需要葬法而不是墓地,葬法是各種各樣的,占有土地的叫墓碑葬,人們把葬法和墓地混淆了。」福壽園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計生告訴記者。年近60歲的王計生早年學習哲學,曾在大學擔任教師,1994年參與福壽園的建園並擔任總經理至今。
經過足夠長的時間,輕質樹脂材料的骨灰盒和介於1.5kg至3kg的木質骨灰盒都會慢慢消解,屆時人真正和大地融為一體。誰都明白殊途同歸,不過當你想到出殯的那一天,所有人都會看到你手中捧著的骨灰盒——哦,這款黑檀木要比黃檀木好,但那款花梨木更好,或是玉石呢?當然,水晶也不錯……至於精心挑選的落葬吉日,親朋好友都在場——雖說地下麵積都不超過1平方米,再大不過放個骨灰盒,但怎麼好讓親人長眠在草坪而不是方方正正的屋子裏?沒有花崗石上的刻字而隻是一個小銅牌?萬一逝去的親人又很在乎坐北朝南的好風水呢?
以上種種心理都乃人之常情,與此同時,同為常識的是所有人都知道再好的墓地(也就是葬法)也彌補不了生前的冷落,便宜點兒的也不會一筆勾銷對死者的愛和真情實感。正是這樣矛盾的心情讓墓地服務的銷售成為商業世界最飽含技巧又不著痕跡的過程之一。
殯葬業暗戰,在於這一行縱然有再多的營銷預算,也無法在任何媒體上大張旗鼓地打廣告,一切台麵上的推銷手段均無用武之地。福壽園在上海市區有12個營業部,承擔部分營銷工作,每家店一般有3個人,守店店員一天要打10通電話,這些電話可以被看作coldcall,但通話目的並不是強行推銷,而是讓對方知道這座城市有這麼一個公司做這項特別業務。店長每天會帶著店員去周邊的社區、老年大學、企事業單位——特別是某些公司的退休管理委員會轉轉。生前安排身後事是這一行對客戶最理想的期待,「就是你還活著的時候,已經把意願定好了,雖然現在不買,但是他知道了,今後一旦有這個需求,會跟子女說你就把我安葬在哪兒哪兒哪兒。」邵亦波說。他是福壽園的副總經理,從2004年開始組建福壽園銷售團隊。
由於不能進行公開宣傳,銷售暗戰的主要手段是口碑營銷。口碑營銷的效果在殯葬業十分明顯——在熟人社會的中國,要購買這樣一個無法轉手、無法保修和退貨的產品,最好的選擇是谘詢有消費經驗的親屬和朋友。
2004年邵亦波決定進行銷售部門數據分析,原因是當年的銷售額為8900萬元,比預定目標少了200萬。數據分析的第一個結果是,未來要提高「上門客」的比例。
主動前來接待中心或是門店的客人意味著這一行最重要的口碑營銷產生了效果。「前一個10年大家都是衝衝殺殺,把指標完成,可是背後的精細化分析還不夠。」邵亦波說。精細化的分析帶來殯葬服務方式的進化,比如設立回訪工作小組,定期給客戶發郵件或拜訪客戶。園區有什麼新變化啦,公司組織什麼慈善活動啦,家裏的老人可以參加哪些活動啦;此外,邀請那些有過抱怨的客戶,上台說說自己的不滿——某種程度上這些都讓掏了荷包的客戶覺得付費服務在延續,這樁買賣多少還有點兒人情味。
打造「經濟適用墳」
自從2010年有了「經濟適用墳」這一說法,殯葬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土地的問題就日益變得緊迫和突出。房價一路高漲,人也變得「死不起」,但「地下CBD」與房地產行業的商業邏輯有很大不同,即不是「死者與生者爭地」,而是有限的土地使用麵積迫使殯葬業做各種模式創新。
從1996年開始,王計生陸續帶高層出國,考察了美國的阿靈頓公墓、法國的拉雪茲神父公墓和俄羅斯的新聖女公墓。確定了學習對象後,福壽園也決定從「公墓」向「公園」轉型。這一個字的改變,可以顛覆人對自身的認識,公墓是傳統的,幾百年來就是跟死人打交道的地方。但其實這個空間可以建立起人對自身觀念的美好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