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 中國式死亡生意(3 / 3)

轉型在商業上頗為成功。其招股說明書中透露,從2010年到2013年,每年的毛利潤率均在80%以上,淨利率均在30%以上。這些數據超過了阿裏巴巴、騰訊和百度等炙手可熱的科技公司。

每個行業都有其潛規則,但說開了,門道往往是相通的。就像買房希望住進名人小區,中國人挑選墓地時也有人脈資源的考量。(你又如何知道天堂裏鄰居不用互相打招呼?)從某個維度上說,福壽園想成為未來上海的人文博物館,但對於未來客戶來說,諸如阮玲玉、汪道涵、謝晉、章士釗這些名字就很有吸引力。這就是福壽園的策略——「名人集郵」。

名人集郵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1995年,福壽園的銷售額還隻有200萬元,但一年後就飆升至2760萬元。個中原因是當年在新疆羅布泊遇難的探險家餘純順入駐福壽園,吸引了更多眼球。對於任意一家想提高毛利潤率的公墓來說,以下四類逝者客戶都是不能不爭取的:知識分子、老幹部、名人和企業家。那些有商業抱負的殯葬服務公司,「名人集郵」的操作手法已經日臻嫻熟。對於老幹部,他們深知莊重就可以,不要花裏胡哨,給他弄兩個「八一」勳章,厚重實誠就行;名人一般喜歡雕塑比較多;而企業家的墓地則是一棟房子一輛車。不論這四類稍帶社會階級標誌的人群還是更普通一些的平民百姓,能與所生活的城市的曆史名人同住一個「小區」,怎麼說都算一件幸運的事。

相比那些地下不為人知的空間,地上的墓碑更能滿足人的情感訴求。

墓碑是一個人最後留下的隻言片語——盡管常常不能代表本人心意。各種墓碑產品也作為一種藝術和創意產品大行其道。一個個性化的雕塑型墓碑,價格可以從五六萬到幾十萬元。「有錢做一個圓雕,沒錢做一個浮雕,」年近80歲的藝術墓碑設計師王鬆引說,「有些人會說多少錢都可以滿足,就是自己要花這個錢;過去還有過雕塑上描金都是真金的,從情感上來講,錢都不是問題。」可實際上,那些耗費3個月甚至更久的雕塑成品利潤率反而更低。

土地風險導致的產品的多元化促進了殯葬業收入的增長,而未來的增長將更多來自於非資源性服務的收入——周年祭、禮儀追思、佛事超度、四季常開的盆花以及時不時修理一下墓碑,等等。而正是這些服務而非商品讓客戶在未來70年都倍感溫馨。

殯葬業向西去?

土地是殯葬業目前最大的風險所在。為了控製土地消耗的速度,殯葬業開始開發並大力推銷諸如花葬、樹葬等占地麵積更小的產品。墓穴也從過去的平均2平方米縮減到了未來的零點幾平方米。由此衍生出的問題是:麵積減少,價格不變,如何做到?銷售人員賣出節地葬產品的提成高於普通商品墓的提成;節地環保固然是引導客戶的重要措辭,但更能打消客戶顧慮的是,占地雖小,檔次不低——你和名人同享一片土地,名人享有的服務你也同樣擁有。邵亦波說,調整之後,節地葬產品的收入占到福壽園營業總額的40%。

國外購買墓地的客人100%都會選擇落葬儀式,這個比例目前在國內還不高,像福壽園的客戶選擇落葬儀式的也隻有35%,但這是中國殯葬業的未來盈利增長點。

落葬即將骨灰盒安置在墓穴中。比如3800元中式禮儀套係流程包括:走路、抱盒、祈福、安放等動作的無限細分。用到的產品有:白帳篷、墓碑鮮花、禮儀桌、匹配供品和香爐的供桌、焚燒桶、黃紙、頭香和單支菊花——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租賃使用。匹配人員:禮儀師和協助師各一名。若是西式禮儀,點燃蓮花香台變成了點燃油燈,單支菊花變成玫瑰20支,儀式色係從紅白變成白綠。此外,收費不變。這樣的儀式,每天最多會有20場。

相比中式禮儀,西式的更加環保,中國素來有「事死如事生」和「薄養厚葬」的傳統觀念,有趣的是,作為中國殯葬業上市第一股,福壽園從高層到基層員工都一致認為「這一行最大的敵人是部分陳舊的傳統觀念」。

「我沒想到他們是放爵士樂,太好了。」年近70歲的上海市民陳忠人這樣評價他母親陳瑤光的人生告別會。2012年1月去世的陳瑤光是蔣介石第二位夫人陳潔如的養女。陳忠人說,中國傳統喪禮上「哭得死去活來」和半小時之後「吃豆腐飯眉飛色舞」都令他無法接受。「我不要大家見眼淚。這個和送飛機一樣,哪有送他回美國你在地上死去活來?沒必要,人就是沒了,我需要正能量。」圍棺和來賓座椅上的紫色玫瑰花,現場爵士樂的配合,玫瑰花香皂的回禮……這場耗費5萬多元的人生告別會在陳忠人看來是貴了,但另一方麵,「我媽媽能夠睜開眼的話,她隻會笑。」

朱晨豔策劃了這場私人定製的告別會。她此前從事婚禮策劃多年。人們結婚時去找婚禮策劃師商討具體事宜,但在葬禮和人生告別會上,策劃師的作用更多是幫助生者釋放情緒。傳統流程的一個小時、三鞠躬、繞一圈離開(業內稱131)無法讓生者釋懷。「他會說你給我弄最好的,但他也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朱晨豔說,「你要在他的情感起伏中抓到那個點。」

專門成立禮儀業務部門介入墓地銷售後,2009年,福壽園就從過去的80場落葬儀式增加到400場。現在這個數字是一年800場。有待繼續增多的落葬儀式和具有更多瑣碎細節的殯儀共同代表著殯葬業的藍海。

為了打通上下遊,福壽園多次向台灣同行學習,5月就已提供入殮服務;也在考慮購進火化機,完善從前端到後端的產業鏈,這意味著公司需要和政府合作——後者對遺體基本整容化妝、遺體防腐和租賃若幹殯儀設備有著嚴格控製。

林奇曾經投資了全美最大的殯葬連鎖服務商SCI。或許彼得·林奇深受本傑明·富蘭克林那句名言影響:「這個世界上隻有死亡和征稅是確定無疑的」。

不知死,焉知生?這也是本刊關於殯葬業商業報道的故事和意義,希望你不再孤單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