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淘汰過於“天真”的做人方式
我們身處的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有時我們需要的不是朝著固定方向的執著努力,而是不斷嚐試尋求一條盡可能快捷的路;我們需要的不是對規則機械遵循,而是對規則有所突破。所以,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職場交流,年輕人都要盡量擺脫“天真”,這個時候天真,就等於犯錯。
“見外”也是一種必需
很多時候,當我們接受別人的幫助時,道了一聲謝,卻被對方的一句“你這樣說,可就見外了”而駁回。雖然我們內心會因為對方的幫助而感動萬分,但這樣的寒暄多了,連我們自己也會有“兩人感情這麼好,說謝字就見外了”的想法。所以,時間長了,這感謝二字就便不願意去說了。這樣的做法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但是,如果換位思考一下,你花費自己的時間精力以及情感去全力幫助一個人,結果連一些感激的話都沒有,肯定頓生涼意,今後也懶得再去答理他了。
現代社會,感謝是文明的象征,感謝的話要真誠,要發自肺腑,做到聲情並茂,讓對方如沐春風,頓感溫暖。光真誠還不夠,感謝別人還需要及時。
趙立和陳小是好朋友,她們倆總是無話不說、無話不談。於是,趙立很自然地將陳小當做知己,做事也從來不客氣。一段時間之後,趙立卻發現陳小在逐漸地疏遠自己,她自己也不清楚是怎麼回事,於是,便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母親。母親畢竟是過來人,她告訴趙立,是因為趙立把陳小“太當做朋友”了,所以,做什麼事情都無所顧忌,有忙就讓她幫。因為熟悉,所以每次陳小幫完趙立之後,趙立也就沒有客氣,從來沒有提過一個謝字,她認為這樣做就太見外了。但是正因為這樣,陳小漸漸地疏遠了她。
事實上,趙立錯就錯在將朋友太當自己人,從而忘了越是“自己人”,越要讓對方感到自己的感恩。所以,年輕人要注意,沒有人為你做事情是理所應當的。當別人提供幫助的時候,應當心懷感恩,及時地感謝別人,這樣才會讓人在幫助你之後心裏舒服。否則,別人熱情的幫助沒有得到你的肯定,一定會挫傷別人的積極性,自然會逐漸疏遠你。
感謝在很多情況下是一種對對方心理需求的滿足。就不同的人來說,其心理需求是大相徑庭的。有的人希望你對他的一舉一動表示感謝,有的人希望你對他的行為的效果進行感謝,有的人則希望你對他個人進行感謝。因此,感謝就應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
此外,感謝還要針對對方的不同身份特點采取相應的方式。老年人自信自己的經曆對青年有一定作用,青年人在表示感謝時就應感謝對方言行的效果:“謝謝您,您的這番話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這會使老年人感到滿足,並對你感到滿意,認為:這個青年有修養人品好,孺子可教也。女人常以心地善良、體貼別人為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因此在感謝時,說“你真好”就比“謝謝你”更好一些,說“幸虧你幫我想到了這點”就比“你想到這點可真不容易呀”要好得多。
感謝的力量在人際交往中舉足輕重。無論是你對別人說,還是別人對你說,你都會體會到說與不說這兩個字有天壤之別。“謝謝”不僅僅是一句客套話、一句禮貌用語,而且已經成為溝通人們心靈的潤滑劑。
總之,懂得感恩,及時感謝,會讓你與他人之間暖意融融。
績優評定與你的努力無關
績優評定是唯一可以證明自己一年以來全心工作的證據,它關係到我們的薪水、職位與在公司的地位。可是令大家頗感吃驚的是,為什麼績優評分與自己的努力無關呢?那是因為員工們對於績優評定的衡量標準太傾向於個人理解。
事實上,績優評定的衡量標準,與你怎樣看待自身表現無關,而是代表上司對你的工作的看法。
因此,年輕人如果想獲取一個較高的評定分,除了要有積極優秀的工作表現外,更要學會調整上司對自己的看法,使自身的付出與上司的所見一致。以下有幾個措施可供年輕人參考:
1.定期會議
定期與上司開會交流,借以打探對於他們而言什麼才是最為重要的,他們認為事情應該如何處理。以你本人的標準衡量自身工作毫無意義,若要獲取良好的評定分數,自己的工作表現必須符合老板的標準及喜好。
2.不要談論自身表現
有的年輕人也許會納悶,不談論自身的表現如何讓上司知道自己的努力呢?其實,年輕人應該將談話重點放在上司的期望、傾向及喜好上。這不僅有助於你將工作重點引到上司希望的方向上,同時也為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可以借此與上司討論自己工作中的壓力及責任。
同時,我們還有其他的技巧要掌握。
不要找理由推卸責任,即使真的是別人的錯誤,此時也是你的問題。
不要強調是上司的錯誤。例如不要提及“如若不改變工作重心,原本是能夠按時完成的”等話題。上司就是上司,不是由他去適應你,而是你必須要適應他。無論他是個怎樣的上司,以他為中心開展工作就是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