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書畫曲藝人生雅事1(3 / 3)

“美人畫”中所畫的都是美女嗎在各種書畫作品中,人們通常習慣性地將“仕女畫”稱之為“美人畫”。那“仕女畫”中所畫的都是美女嗎?

“仕女畫”是人物畫的一種,主要的描繪對象是中國古代社會中貴族階層的女性。“仕女畫”產生於先秦時期,在隋唐五代時期達到高度繁榮,到明清時期又呈現為一種新的風貌。在中國曆史上,出現了很多擅長畫仕女畫的畫家。

相傳為東晉畫家顧愷之所畫的作品《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卷軸仕女圖,它們代表著魏晉時期仕女畫的主要風格,即主要描繪古代賢婦和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等,這些形象主要來自古代的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畫中的人物有仙風道骨之氣。

到了唐代時期,畫家們逐漸將描繪的對象定格為現實中的貴婦,並通過她們梳妝打扮、納涼賞花、遊玩奏樂等場景的描繪,表現貴族婦女悠閑的生活。這一時期的仕女形象體態豐滿、麵頰紅潤,服飾華麗。比較著名的有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等。

明清之後,人們最喜歡畫的仕女主要是戲劇小說、傳奇故事中的各種女子。畫中的仕女通常是形體修長、麵龐瘦削,整體上流露出女性文靜優雅的氣質。

仕女畫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描繪的對象和繪畫的風格都是不盡相同的。以現在的標準來看,仕女畫中出現的並不一定都是美女,但人們還是習慣性稱之為“美人畫”,因為她們是畫家按照自己心中對“美”的理解來塑造的,符合當時人們對女性的審美標準。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留下的一幅精品畫作,現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屬於國寶級作品。

這幅畫作很大很長,總體呈長卷形式,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整幅畫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徽宗時代首都汴京(即今天的河南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畫麵內容非常複雜,有各種各樣的人物和景物,光是人物就有上千人,這些人物的衣著和神情各不相同,很有美感。更加可貴的是,畫麵雖然內容眾多,但細節上處理得很到位,內容多而不亂,渾然一體。

《清明上河圖》最先由北宋皇帝宋徽宗收藏於宮廷之中。後來,金兵入侵,洗劫了宮中的所有寶物,而《清明上河圖》也在戰火中意外地流落民間。直到元代時,此圖才又一次回到了皇宮。

明朝時,因為隆慶帝不喜歡字畫,成國公朱希忠就趁機奏請皇帝將《清明上河圖》賜給他,皇帝便讓他以高昂的俸祿來抵這幅畫。一個小太監得知此畫價值連城,就想將它偷走,沒想到在偷竊的過程中不小心被人發現了,小太監急忙將畫藏到陰溝裏,恰遇當天下雨,一連三天,畫已腐爛,不堪收拾。

可也有人認為,這個故事是盜畫人馮保杜撰的。馮保是萬曆年間的一個太監,當時擔任東廠的首領,有權有勢,可以自由出入皇宮。他為了將畫據為己有又不想讓人知道,所以就編了這麼個離奇的故事。

總之,關於這幅畫的故事有很多,它的模仿之作也有很多,有些假畫幾乎能以假亂真,但還是與真跡有所差別。至今,《清明上河圖》仍被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徐悲鴻與馬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一樣,每個畫家都有自己擅長的繪畫題材和繪畫特色。在中國現代繪畫藝術大師中,徐悲鴻以畫馬而聞名,他畫的馬豪邁奔放,韻味十足。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出生於江蘇宜興。他自幼聰明好學,從4歲起就跟隨父親學習詩文書畫。因為學習勤奮刻苦,他各方麵都進步得非常快,到十七歲的時候就在家鄉的一個初級師範學校擔任圖畫老師了。後來,他進入上海複旦大學繼續學習深造,並自學素描。之後,他又到日本、法國等國留學,並遊曆了西歐的很多國家,專門學習和研究西方美術。學成之後,他回到祖國,先後在上海、北京的一些高校擔任美術老師,一邊教學育人,一邊從事繪畫研究和實踐,並積極舉辦畫展。

除了在藝術上很有建樹外,徐悲鴻還是一位有著強烈愛國情懷的畫家。抗日戰爭期間,他在很多地方舉辦義賣畫展,將收入所得用於支援抗日,救濟災民。新中國成立後,他被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

徐悲鴻最擅長的是畫馬。他畫的馬姿態各異,惟妙惟肖,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所有的馬中,徐悲鴻最喜歡畫野馬,這些馬幾乎都沒有馬鞍,沒有韁繩,從而更顯出了外形的壯美和一種自然的野性之美。

徐悲鴻畫馬之所以能這麼傳神,主要得益於他的認真觀察和思考,因為對馬的身體結構和習性非常熟悉,所以他總能勾畫出馬的神韻。他所畫的馬,鼻孔都特別大,馬腿相對稍長,而且馬蹄很有動感和活力,極具氣勢。

齊白石與蝦在欣賞中國名家畫作時,如果看到畫麵上呈現的是栩栩如生的蝦,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齊白石。齊白石畫的蝦可謂是家喻戶曉的藝術珍品。

齊白石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畫家,原名齊純芝,後又改名為齊璜,別號白石、白石老人。在這些名字中,他最常用的就是“齊白石”。

齊白石出生於湖南湘潭的一個農村家庭。因為家境貧寒,他隻讀了一年書就輟學了,可這並沒有阻撓他學習的腳步。小時候,他一邊放牛砍柴,一邊讀書學畫。後來,他為了生計,又做了木匠,通常是白天幹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學畫。當時他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夏天蚊蟲叮咬,冬天兩腳凍得發麻,可他都不在乎,一直畫到燈油燃盡為止。在這樣的勤奮努力下,他畫的畫越來越好了。

40歲以後,齊白石離鄉出遊,邊遊覽山水,邊繪畫寫生。55歲時,他為了逃避戰亂而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在北京的一些高校擔任繪畫老師。新中國成立後,他因在書畫方麵的卓越成就而受到了毛主席的親自接見,並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齊白石常說他一天不畫畫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癢,所以他一生中創作的作品是非常多的。因為時時不忘農村生活,所以他繪畫的主要題材多是魚蝦、小雞、花草等事物,尤其是他畫的蝦,姿態各異,栩栩如生,藝術價值極高。他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筆痕表現蝦的結構和質感,又擅長運用高妙的技巧將蝦畫得活靈活現。最為神奇的是,他隻需要用簡單的幾筆就能把蝦的形態、動作、神韻表現得真切生動,加上那濃墨點出的雙眼和那活潑的蝦須,整隻蝦就像活蹦亂跳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