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諫未遂
太建十年(578年)二月,吳明徹利用清水灌城,繞城布列戰船,加緊攻城。北周武帝宇文邕派上大將軍王軌率軍馳救,占據淮口(即清口,今江蘇淮陰西南清水入淮之口),修築長圍,並以鐵鎖貫連車輪數百沉入清水(即泅水,在今江蘇淮陰及其西北),以封鎖航道,阻斷陳水軍退路,在清水兩岸築城。陳軍諸將甚為惶恐,蕭摩訶對吳明徹說:“聞王軌始鎖下流,其兩頭築城,今尚未立,公若見遣擊之,彼必不敢相拒。水路未斷,賊勢不堅,彼城若立,則吾屬且為虜矣。”但吳明徹不從,並說:“搴旗陷陣,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陳書?蕭摩訶列傳》)。摩訶失色而退。周軍十日之間築城而畢,下遊水路全被王軌截斷。
失敗救援
周兵益至,諸將準備破堰撤軍,用船運馬而回,馬主裴子烈認為:“若決堰下船,船必傾倒,豈可得乎?不如前遣馬出,於事為允”(《陳書?吳明徹列傳》)。時吳明徹背疼難忍,見前遇堅城,退路被斷,知道此次作戰難以取勝,便聽從了這一建議。蕭摩訶又進言說:“今求戰不得,進退無路,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願公率步卒,乘馬輿徐行,摩訶領鐵騎數千,驅馳前後,必當使公安達京邑。”吳明徹說:“弟之此計,乃良圖也。然老夫受脤專征,不能戰勝攻取,今被圍逼蹙,慚置無地。且步軍既多,吾為總督,必須身居其後,相率兼行。弟馬軍宜須在前,不可遲緩”(《陳書?蕭摩訶列傳》)。蕭摩訶帶數千馬軍前還,由於北周軍設伏數重,蕭摩訶便率80精騎,率先突圍,大軍隨後而出,天亮後,陳軍到達淮南。而吳明徹親自決堰斷後,趁水勢撤退。不料至清口,水勢漸退,船艦觸上周軍沉入水底的車輪,無法通過。王軌趁機引兵襲擊,陳軍大敗。吳明徹被俘,所部3萬及器械輜重為周軍所獲。蕭摩訶回朝後,被授予右衛將軍。
太建十二年(580年)八月,北周進攻壽陽,蕭摩訶與樊毅等眾軍救援,無功而還。
救輔幼主,榮寵至極
太建十三年(581年)二月,北周丞相楊堅受禪登基,改國號大隋,是為隋文帝。隋文帝欲吞並江南,統一南北,於三月命上開府儀同三司賀若弼、和州刺史韓擒虎分任吳州和廬州總管,鎮江北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和廬江(今合肥),預作滅陳準備。陳宣帝即委任驃騎大將軍蕭摩訶等禦隋。九月,蕭摩訶率軍進攻江北(指淮水以南、大別山以東之長江以北)隋地。二十六日,楊堅命上柱國長孫覽、元景山並為行軍元帥,發兵伐陳,令尚書左仆射高熲節度諸軍。隋軍水陸俱進,師臨長江,陳人大駭。
太建十四年(581年)正月,陳宣帝去世。時始興王陳叔陵在傍,欲趁機奪取帝位,便劍傷太子陳叔寶和其母柳後。陳叔陵逃回東府城,欲據城自守。時陳軍皆沿江防守隋軍,建康城內空虛。大臣們也猶豫不決,不知該支持誰,以至無人前去征討陳叔陵。太子陳叔寶納太子舍人司馬申之言,派人命蕭摩訶入見受敕。蕭摩訶遂率步騎數百人疾至東府城,屯兵於城西門。陳叔陵大為惶恐,為攏絡蕭摩訶,派人送給蕭摩訶一部鼓吹,並對他說:“事捷,必以公為台鼎。”蕭摩訶回報說:“須王心膂節將自來,方敢從命”(《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五》)。陳叔陵計窮,隻好從南門出逃,蕭摩訶率軍將其追斬。事後,陳叔寶即位,是為陳後主。蕭摩訶因功被封為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封綏建郡公,邑三千戶。後主還將陳叔陵所蓄聚金帛累巨萬,全部賞賜給蕭摩訶。不久,又改授侍中、驃騎大將軍,加左光祿大夫。按舊製,三公黃閣聽事置鴟尾,後主特賜摩訶開黃閣,門施行馬,聽事寢堂並置鴟尾。同時還以其女為皇太子妃,可謂榮寵至極。
陳國江山日漸西沉
時隋軍仍向陳進攻,後主於正月二十四日派使者請和,並把胡墅歸還於隋。隋也因北方突厥對隋威脅較大,隋欲作戰略調整,高熲遂下令停止攻陳,撤回攻陳之師。
隋軍雖撤軍,仍不忘滅陳,並又多次遣使訪陳,表示和好。隋反擊突厥獲勝後,解除了北方威脅,繼經幾年治理,國力、軍力大大增強;而陳朝政治日益腐敗,府庫空虛,內部矛盾尖銳。於是隋朝加緊進行滅陳準備。時總管賀若弼鎮守廣陵。後主授蕭摩訶為南徐州刺史,前去抗禦。禎明二年(588年)十月,隋軍集中水陸軍51.8萬,分8路攻陳。此時,陳後主荒淫驕侈,至使政治腐敗,他既不懂軍事,又不納部將建議,憑恃“長江天塹”,疏於防務。為了元會(即春節)之慶,後主竟命鎮守緣江重鎮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南徐州(治今江蘇鎮江)的兩個兒子率戰船回建康,致使江防更為薄弱。